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海东日报|膜下“土”生金——民和县从全膜玉米到膜侧小麦的农业突围路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26日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初秋时节,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浅山沟谷间,刚收割完的膜侧小麦地块里,田垄还留着收割后的印记,偶尔能看到遗落的麦粒;而几步之隔的全膜玉米田里,却是一片生机勃勃。

这“一收一长”的初秋景象里,藏着民和县十七年的农业变革:从2008年全膜玉米让旱塬结出“千斤粮”,到如今膜侧小麦破解连作难题、实现倒茬增收,一张薄薄的地膜,让这片曾经贫瘠的旱塬在每个秋天都能迎来满满的收获。

地膜破旱局

全膜玉米让浅山“荒坡变粮仓”

“以前浅山种庄稼,全看老天爷脸色。”站在古鄯镇菜子湾村的田埂上,村民老马望着眼前绿油油的作物,想起2008年前的日子仍忍不住叹气。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部,是青海的农业大县。然而,全县近七成耕地为干旱山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一度成为农业增收增效的瓶颈。“种一坡、收一箩,遇上旱年颗粒无收”,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2008年,一项农业科技变革为民和县农业发展带来曙光。这一年,民和县在全省率先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全膜玉米种植技术。在过去亩产仅一二百公斤的干旱山区耕地里,全膜玉米种出了500公斤的亩产,亩均增产超千斤,被山区农民亲切称为“神奇庄稼”。

“当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这小小的地膜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转导乡村民马成彪说,“第一年试种,不少人家的玉米产量就翻了倍,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显著的增产优势,让全膜玉米种植技术迅速在民和县推广。短短几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从数千亩增至2万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如今,全膜玉米已成为民和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粮食总产量跃居全省第一。

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不仅解决了民和县的粮食问题,还带来连锁反应:每年产生的近百万吨玉米秸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饲草资源。

一张地膜,彻底打破了浅山“靠天吃饭”的宿命,让昔日“荒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粮仓”。

连作遇难题

土地“疲惫”倒逼技术寻新

全膜玉米的丰收,让民和县的农民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但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新的困境悄然浮现。

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乡调研时,频繁听到农户抱怨:“种玉米十年了,地越来越‘瘦’,产量一年比一年低,病虫害也多了!”

抽样检测结果印证了农户的担忧——长期单一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下降、病虫害基数攀升,部分地块玉米亩产较巅峰时下跌超20%。

“土地就像人,总吃一种‘饭’会腻,也需要‘换口味’、‘歇口气’。”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意识到,必须找到能与玉米倒茬的作物,才能让土地“恢复活力”。

为破解困局,邓锋震带领工作人员开启新作物试种,先后对马铃薯、小麦等当地种植范围较广的作物进行覆膜种植,却屡屡碰壁。“覆膜土豆产量虽有增长,但核算投入成本后,收入并未增加;覆膜小麦则因播种密度难控、后期易倒伏,产量上不去。”

一次次尝试受挫,邓锋震却始终未放弃。而转导乡后坪村的一次下乡走访,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村民马明义试种的膜侧沟播小麦,看到了倒茬增收的新希望。

转导乡后坪村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新寺乡相邻,村民马明义偶然从新寺乡亲戚处看到长势喜人的膜侧沟播小麦,听闻“干旱山区至少亩产六七百斤”,当即动了试种念头。

次年春天,马明义从亲戚家借来机械试种,当年夏收,膜侧沟播小麦亩产从以往的200多公斤增至300多公斤。显著的增产效果,让这项技术在后坪村家喻户晓,家家户户纷纷跟进种植。

后坪村的实践很快引起民和县农业部门关注。2022年,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在转导乡建立千亩试验田,针对浅山旱地小麦膜侧沟播种植模式开展增产试验,选取前坪、后坪、落龙沟等干旱浅山村的种植户,提供地膜、化肥、技术指导及测产等全流程支持。

“试验田严格遵循统一规范,我们全程指导田间管理。”邓锋震介绍,2023年夏收测产显示,膜侧沟播小麦亩产达370公斤,比露天种植的对照田增产122公斤,效果显著。

膜侧开新篇

倒茬增收奏响“四季丰收曲”

为何膜侧小麦能实现高产?邓锋震给出解答:“小麦膜侧沟播种植技术是对全膜栽培技术的创新升级。地膜覆盖能起到保墒增温的效果,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与灌浆时间;同时,膜侧种植让每一行小麦都产生边际效应,采光更充足、通风更良好,进而增加分蘖数、穗粒数与千粒重,最终实现产量突破。”

更关键的是,小麦与玉米倒茬种植,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结构,缓解长期单一连作带来的土地“疲劳”。

民和县千亩膜侧小麦试验田的成功,不仅为干旱山区小麦提产提供可靠借鉴,更验证了“玉米—小麦”轮作模式的可行性,为后续大面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膜侧沟播小麦技术已从最初的转导乡,推广至巴州镇、马营镇、古鄯镇等13个乡镇100家种植大户率先示范引领,让这项从基层调研中发现的好技术成为丰盈“粮袋子”、端牢“口粮碗”的关键路径。

从试种到普及,膜侧小麦在民和县呈现“快速燎原”之势。2024年,全县103家种植合作社共种植膜侧小麦666.67公顷;2025年,种植面积扩增至800公顷。

如今,走进民和浅山地区,春天可见膜侧小麦翻涌的翠绿波浪,秋天能赏全膜玉米铺就的金黄海洋,“玉米—小麦”轮作模式让土地重焕活力,也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

“从全膜玉米到膜侧小麦,不只是换了一种作物、改了一种覆膜方式,更是民和农业从单纯求产量到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变。”邓锋震表示,今年夏粮收割完成后,全县小麦亩产达400公斤以上,较以往提高近一倍。

从一张地膜改变“旱塬宿命”,到创新技术破解连作困局,民和县的农业发展之路满含农技人员的汗水与智慧,也见证了农民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转变。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膜下的故事还在继续,丰收的乐章正越奏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