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连德翻粮
近日,站在马营镇朱家山村的山梁上,被雨水洗过的天空一片湛蓝,山坡洼里,熟透的麦田已经淡去了金黄,干枯的麦秆强撑着沉甸甸的穗头。
图为收获
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匆匆穿梭,运粮的农用车早已等候在田边的农路上。短短的七八分钟时间,一大块田地收割完毕,开到农用车旁的收割机将卸粮筒伸向农用车斗,饱满的麦粒从卸粮口倾泻而出,装满车斗。
图为收获
一位中等个子、皮肤略黑、头戴凉帽的老农,双手从车斗里捧起一把新粮,对身边的民和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马进芳说:“你看这粮食多饱满!还是你们推广的地膜庄稼好……”
这位老农叫李连德,是马营镇朱家山村的种植大户。而他所夸赞不已的地膜庄稼,其实指的就是民和县农业部门扶持推广的膜侧条播小麦和全膜玉米。
图为收获
今年,民和县在全县推广了800公顷膜侧条播小麦,率先在18个乡镇的165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中示范推广,李连德便是其中之一。
“我今年种植了350亩,通过对15亩麦田测产,亩均单产725斤。”李连德说,今年山区受旱严重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单产已经很不容易了,比当地常规种植的小麦亩均单产至少要高出200斤。
图为清理轻质杂质
跟着满载而回的运粮农用车,来到李连德的晒粮场院,尚未清杂的新粮堆放在门前的遮雨棚下。
李连德驾驶着铲车,双手娴熟地拨弄着驾驶室的操作杆,装满新粮的铲斗缓缓抬高,然后慢慢旋转下倾铲斗口,铲斗中的新粮缓缓倒出,借着一旁机带风扇吹出的气流,吹散了粮食中的秸秆碎屑、灰尘和瘪粒等轻质杂质,清杂后的干净粮食再送到门前的晒场里晾晒。
午后的太阳晒在身上火辣辣地烫。每隔20多分钟,李连德的家人便用梳齿耙翻动粮食。“像今天这样的太阳,收来的粮食晒一天就干了。”
图为晒粮
“好粮食全部卖成钱,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也不浪费,全部做成饲料育肥猪羊,最后通过出栏育肥猪羊再变成钱。”李连德表示,这每一粒粮食,都是用一年的辛苦换来的,一粒也舍不得扔弃浪费。
李连德曾是小山村里的农民,后来迫于生计压力,又干起了客运行当。2018年又重操旧业,做起了“庄稼汉”。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时隔多年后,李连德重走种田路,已不再是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的早出晚归,而是上千亩流转土地上的披星戴月。
起初,李连德流转330亩土地种植全膜玉米,上千斤的亩产进一步提升了他扩大种植规模的底气。第二年,流转面积扩大至600亩,此后逐年扩增,种植作物也从单纯的全膜玉米向多元化拓展。
“我们这个地方以前不种玉米,后来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后,才开始种植全膜玉米,产量十分看好,亩均单产1000斤左右。”李连德表示,他家全膜玉米的最高单产记录是1400斤,这份产量的背后,除了品种优、肥量足、田管到位,更重要的还是离不开一张地膜的“能量”。
合作社式的规模流转种植,不仅增加了合作社的耕种收益,还带动了群众的务工增收,更重要的是先后盘活了600多亩的撂荒地。
近几年来,李连德流转土地的面积达到了1700亩,涉及马营、转导、总堡三个乡镇。李连德说,上千亩的流转土地操心起来很费劲,但正常年份里,一年下来也有三十多万的纯收益,同时还带动15名长期工年均增收2万余元、70多名短期临工年均增收4000余元。
采访结束,艳阳西斜。田间里依然收割正酣,晒场上新粮满地溢香,这不真是李连德一家人用勤劳双手在山沟沟里绘出的好“丰”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