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隆少琼
初秋时节,暑气渐消,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
这座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前身是2011年始建于巴州镇巴二村的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曾经,因经营管理不善、基础设施老化,园区三分之二的大棚长期闲置,发展陷入停滞。为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巴州镇积极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对园区内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如今,产业园不仅让种植户的收入稳步增长,也让周边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我在这儿的大棚务工3年了,每年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还能顾上家里面的活,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正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的村民马鹏,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满是笑容。
清晨,晨光初露,村民李建业便驾驶着三轮车,将一筐筐新鲜的菌棒送进大棚,开启一天的忙碌。“我们种了4个品种的蘑菇,从接种到出菇,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照料,这样才能保证蘑菇的口感。”他一边熟练地摆放菌棒,一边向人介绍。
除了草莓和蘑菇,今年园区的温室大棚还新增了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天麻种植。“天麻可是个好东西,能缓解头痛、改善记忆,还能辅助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古方里都称它是‘护脑高手’,医用和食用价值都很高。”种植户王俊说,今年他先租了一个大棚试种,要是收成和效益好,后续还打算扩大种植规模。
园区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餐饮区和游乐园。每到周末,不少市民专程赶来,在这里享受悠闲时光。“早就听说巴州镇有个产业示范园,今天特意带孩子来看看。”一位正在用餐的游客由衷赞叹。“园区环境特别好,整齐的大棚、清澈的鱼塘,还有随处可见的野菊花和各色花卉,随便拍张照都是‘大片’,特别适合打卡。”该游客说。
园区里的儿童游乐设施,源于巴州镇上宣村党支部书记、羊羔滩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党员冶文俊的“金点子”。他敏锐地发现农旅融合的商机,牵头置办了一系列儿童游乐设施,既丰富了产业园的功能、提升了吸引力,又为安置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更是巴州镇党建特色品牌“三带三创”的生动实践。
如今,借着产业园成熟的运营态势,儿童游乐园同步开放,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亲子休闲体验,迅速成为周边村民和家庭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人气越来越旺。目前,游乐园已吸纳3名安置点群众就近就业。
为切实解决避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的问题,巴州镇始终坚持“以产促搬、以业安民”,将产业园建设与羊羔滩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深度融合。同时,依托“四个一”产业发展格局,巴州镇推动产业园与安置点协同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效益共享,探索出了一条连片发展、协同共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