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安雪晶 通讯员 付文
“工作了一年,老板怎么就跑了呢?”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的陈女士喃喃自语,语气里满是焦灼。
2023年3月,村里来了份家门口的活儿——在大棚照料番茄,工资按日计算、按月发放。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已上大学,陈女士和同村30名伙伴合计后报了名。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看着番茄芽在手中一天天生长,忙碌中与乡亲们搭伴干活、拉家常,日子过得充实自在。每月28日准时到账的工资,既能贴补家用,又能让手头宽裕些,这份踏实感让陈女士心里暖暖的。
可当又一个28日到来时,一向准时的雇主没了踪影。“陈姐,你工资发了吗?老板怎么不接电话?”同村工友的询问,道出了31名村民的共同焦虑。这一等,便是整整一年。“孩子等着生活费,别家娃也在上学,我发消息说孩子急用钱,怎么就没人应呢?”陈女士急得团团转,电话、消息发了无数,雇主起初偶尔回复,后来竟彻底“人间蒸发”。
2024年11月,31户村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将材料和证明提交至民和县人民法院古鄯法庭。经诉前调解,雇主写下调解书,就在大家以为事情有进展时,他再次消失。
不久后,雇主拉着两车瓜子出现在总堡村。“老乡们,我资金确实困难,但想尽快还钱。这瓜子8块一斤,愿意的话先以物抵债。”他解释着困境。部分村民接受瓜子打算另找销路,多数人仍盼着现金工资。可没等追问,雇主的电话又打不通了,这一消失,又是一年。
2025年2月,31名村民陆续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经民和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查后,案件交到民和县人民法院执行局。起初,正式立案的只有5起,其余或因调解期未满,或在走程序中。但看着后台31起同属一个欠款人的案子,执行局副局长戴洪宇当机立断:“等全部进入程序,合并处理!”民和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立刻联动公安局,借助民和县创新的“法院+公安”执行联动机制,依托信息共享,发挥公安大数据和人员查控优势,很快精准锁定雇主踪迹。
找到雇主时,他大倒苦水: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断链,合伙人迟迟不付款,名下确无可用财产和资金。
“农民工工资耽误不得!”多次沟通无效后,执行局依法对雇主采取司法强制措施。这三天里,戴洪宇带着工作人员四处走访核实,还为村民建了微信群。
三天强制措施解除时,戴洪宇与雇主深谈。“戴法官,我都明白了,谢谢您跑前跑后,我一定凑钱,绝不食言!”雇主的承诺里,带着愧疚与决心。
“他正在凑钱,等钱到了就好办了。”“大家明天来领工资,要写收条,来不了的可委托他人,尽量本人来。”戴洪宇在群里及时更新进展,村民们悬着的心一点点落地。
雇主终于借到钱凑齐工资,可约定的每人500元违约金却无力支付。执行款项本应包括工资和违约金,看着雇主的窘境,戴洪宇在群里召集大家商量。
约定当天恰逢大雨,许多老人不便到县法院,总堡派出所主动腾出场地。戴洪宇带着工作人员和雇主赶到时,村民们起初有些埋怨,但听说雇主的实际困难,纷纷表示:“违约金不要了,能拿到工资就好!”“我一人500不多,30多人就是一万多,他现在不容易,算了!”陈女士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80231元劳务报酬,通过“线上一键发放”与线下集中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划到村民账户。“这笔钱来得太不容易,谢谢戴法官,你们辛苦了!”大家反复道谢,目送着戴洪宇一行人离开才散去。
6月24日,戴洪宇在群里发了最后一条消息:“大家好,工资已进入发放程序,等最后一人到账,我再退群。祝大家生活顺利。”
这起拖了两年的小案,让“雷霆法官”戴洪宇在群众中出了名。不少正在执行的案子,老百姓都念叨着“让戴法官查查”,而戴洪宇也从不推脱:“如我在诉,如我在执,将心比心,我懂他们的急。”
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民和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法院+公安”执行联动机制,将公安大数据、人员查控优势与法院执行权威相结合,既压缩了失信被执行人的逃避空间,更让群众的辛苦钱有了着落。2025年上半年,民和县执行局结案634件,执行到位金额达4481.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