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容中尔甲将《神奇的九寨》即兴改编为《神奇的民和》,当上万名观众异口同声地呼喊出家乡的名字,当荧光棒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夜空下汇成星河——这一刻,民和县一中体育场爆发的不仅是一场音乐狂欢,更是一个高原小城的文化觉醒宣言。“闪耀民和”群星演唱会用四小时31首歌曲的容量,完成了对“青藏游·从民和走”旅游品牌最动人的诠释,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代中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民和之夜的文化盛宴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与包容性。WIFI组合的电子音浪与旦增尼玛的藏族民歌在同一方舞台交替上演,黑龙的摇滚呐喊与旺姆的民族高音在同一个夜空交相辉映。这种多元音乐风格的并置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恰恰彰显了青海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的独特气质。尤其当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演出曲目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点时,这场演唱会便超越了娱乐范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个体与集体的文化纽带。文旅融合的要义正在于此——不是将文化削足适履地塞进旅游框架,而是让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自然流露,成为吸引人们奔赴远方的内在动力。
容中尔甲与观众即兴互动的那个瞬间,堪称整晚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当《神奇的九寨》熟悉的旋律响起,歌手巧妙地将歌词改为赞颂民和,台下观众心有灵犀的集体回应,构成了一场即兴共创的文化仪式。这种互动超越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传统界限,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文化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被集体认同和再生产的过程。民和观众不假思索地将“九寨”替换为“民和”,表面看是文字游戏,深层却折射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与地域认同。这种认同感正是发展文旅经济的心理基础——只有当本地人真心热爱自己的文化,外来者才会被这种热情感染而产生向往。
从经济效益看,这场演唱会的溢出效应不容小觑。四小时的演出不仅直接拉动了当晚的餐饮、交通、住宿等消费,更重要的是将“民和”这个名字与欢乐、热情、开放等积极意象绑定,植入上万名观众的记忆中。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种情感连接的价值远超过短期消费数据。演唱会后,社交媒体上“闪耀民和”话题的持续发酵,各类短视频平台上观众自发上传的演出片段,形成了二次传播的长尾效应。文旅融合的当代实践已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观光模式,而是追求创造可分享、可回忆、可再创造的体验经济。“诗和远方”的吸引力,恰恰在于能够提供日常生活中稀缺的情感浓度与存在感,而这场演唱会成功制造了这样的时刻。
这场文化事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展现了新时代县域发展的“两个结合”生动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民和的语境下,体现为现代文旅产业组织方式与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有机融合。演唱会由企业主办、政府协办、市场运作的模式,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公安干警全力保障活动安全有序,折射出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与此同时,演出内容根植于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土壤,让传统音乐通过现代舞台技术重焕生机。这种结合不是机械的加法,而是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既避免了传统文化因固步自封而边缘化,又防止了现代娱乐产业因缺乏根基而流于浅薄。
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看,民和演唱会的成功并非偶然。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曾经“沉默的大多数”县城正迎来文化表达的春天。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缩短了地理距离,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信息壁垒,消费升级催生了多元文化需求——这些时代条件共同孕育了县域文旅爆发的土壤。民和虽地处青海东部,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规律,这种自觉的现代化转型意识尤为珍贵。当大城市的演唱会市场渐趋饱和,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文化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这不仅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更是文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回望那个荧光闪烁的夜晚,最动人的或许不是舞台上的明星,而是台下民和百姓脸上洋溢的自豪与喜悦。当一位当地中年妇女跟着音乐忘情摇摆,当一群青少年用手机记录并即时分享激动时刻,当老年观众在民族旋律中轻轻跟唱——这些真实的表情构成了文旅融合最生动的注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精神血脉;旅游不仅是空间移动,更是心灵寻找共鸣的旅程。“青藏游·从民和走”的品牌内涵,正因为有了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文图景而变得血肉丰满。
高原上的这场文化星火,照亮的不只是民和的夜空,更指明了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表达为桥梁,在坚守本土特质的同时拥抱时代潮流。当更多像民和这样的县城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声音,“诗和远方”将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属奢侈品,而成为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图景中的普遍风景。这或许就是“闪耀民和”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每个地方都能成为自己的“神奇之地”,只要它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