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青海日报| 党建赋能青春力量 精准培育振兴先锋——海东市民和县西沟乡党建引领到村“任职”大学生成长纪实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仲夏的西沟,麦浪翻金。

  7月22日一早,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马家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里,23岁的冶云良正伏案整理农业保险资料。“刚来时,总怕做不好,现在才明白,担子压下来,心里反而更有底。”

  谁能想到,这位说话还带着学生腔的年轻人,去年9月刚到村里时连党务、村务工作都分不清。从村级后备人才成功转型为独当一面的村委委员,冶云良的蜕变正是西沟乡精耕细作培育大学生村干部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西沟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培养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培育、实践淬炼、暖心护航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西巷村、麻地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民和县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西沟乡供图

  精准滴灌,一人一策锻造“硬核内功”

  “好苗需精育。”乡党委书记赵松海开门见山,“我们要对9名到村任职大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线,缺什么补什么,决不搞大水漫灌。”

  具体怎么补?——“双导师”制。

  乡党委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配备了两名“成长导师”,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思想引路导师”,负责思想引导、视野开阔和重大事项把关;所在村经验丰富的老支书担任“实践技能导师”,手把手传授群众工作方法、矛盾调解技巧和乡村治理经验。同时,为大学生村级事务助理员、大学生“两委”班子成员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帮带组合,助力尽快成长。

  “前阵子去乡里跟班学习项目流程时记的笔记,现在全派上了用场。”西巷村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王昌彪谈起村里刚申请下来的以工代赈项目时感慨。

  乡党委通过调研、测试和谈话了解等方式,精准识别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能力短板和知识盲区,依托“一月一主题”活动,开设“党务实操微课堂”“惠农政策解读会”“乡村项目谋划实训”等“小而精”的专题培训。上半年共举办“小灶课堂”6期,实现个性化需求全覆盖。同时,有序安排到村任职大学生到乡政府党建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等进行短期跟班学习,列席乡党委会议等,助力拓宽视野、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图片
西巷村党支部书记为农户宣讲政策。西沟乡供图

  实战淬炼,广阔田野锤炼“钢筋铁骨”

  “风雨中方能壮筋骨。”乡党委敢于“给位子、压担子”,为大学生搭建实战平台,让他们在一线经风雨、长才干、作贡献。

  作为跨村任职的村干部,王昌彪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啃硬骨头”。西巷集市路面破损、排污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沿街商户和群众,面对这一难题,他拉着老支书跑项目,最终争取到424万元以工代赈资金。

  “压担子不是为难,是推着咱向前跑。”项目批下来那天,老支书拍着王昌彪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这个村的未来交给你了。”那一刻,王昌彪真切地感到自己不是“外来客”了。

  南方庄村支委委员刘建荣是一名“老道”的大学生村干部,她积极响应乡党委号召,与驻村工作队、“两委”班子成员合力办起了全乡首家“积分超市”。

  “我们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遵规守约等行为量化积分,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逐步改善乡村风气,提升治理效能,增强了村民归属感,村民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刘建荣说。

  为了让大学生真正“沉下去”,乡党委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设立“大学生便民服务岗”,让大学生村干部轮流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坐班,提供政策咨询,养老认证、医保代缴等代办服务。结合“遍访”行动,用通俗语言向村民宣讲最新惠农政策、反诈知识、农业技术。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代办事项300余件,开展宣讲40余场。

  此外,为了让大学生村干部尽快熟悉村情村务,更好履职尽责,开展了“六个一”(制定一份年度计划、排查一些风险隐患、完善一套村情档案、走访一遍全村农户、记录一本工作日志、办好一批惠民实事)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到村任职大学生共走访农户519户,为民办实事70余件,排查风险隐患15处,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6起。

图片
西沟乡党委组织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西沟乡供图

  暖心护航,厚植沃土确保“留得住”

  “根深方能叶茂。”乡党委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着力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尊重、关爱、支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让他们安心扎根、潜心干事。

  “我们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到村任职大学生工资报酬,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他们在村里安全兜底护航。同时,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专设宿舍,配备床铺、桌椅等生活家具,满足日常居住和办公需求,让他们轻装上阵、后顾无忧。”乡党委副书记李元鹏介绍道。

  组织的温暖不止在“硬件”上。乡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定期与大学生“面对面”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工作压力,解决思想困惑。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慰问座谈,传递组织温暖。在乡政府成立“到村任职大学生之家”,作为交流互动、倾诉心声的固定场所。

  “这里是我们吐槽解压的秘密基地。”塔先村党支部书记王瑞春笑着说,“每次谈心,书记都会提前泡好茶,像家长一样听我们唠叨。”

  乡党委健全到村任职大学生“一人一档、一村一册”成长档案,全程纪实学习培训、任职锻炼和奖惩情况。依据《关于做好到村“任职”大学生半年考核评价的通知》,聚焦政治素养、履职能力、工作成效、作风纪律等四维指标,采取组织测评、民主测评和卷面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半年对到村任职大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上半年共评选优秀人员2名。

  从“外来客”逐渐成长为“自家人”,从“生力军”加速蜕变为“主力军”,到村任职大学生在产业发展前沿、基层治理末梢、民生服务一线绽放青春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正如赵松海所言:“我们把‘小切口’做成‘大文章’,就是要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