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西海新闻| 从赏花到“吃”花:一朵牡丹的产业破壁之路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图片

待出售的鲜切花。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 摄

八月,灼热的阳光肆意挥洒。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垣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以下称“民和牡丹园”)古朴的木质餐厅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牡丹花瓣的清香袅袅升起,游客们围坐在餐桌旁,兴致勃勃地品尝特制的牡丹汤料的火锅。这一创新性的“牡丹火锅”体验,不仅让游客大饱口福,更标志着民和牡丹园实现从传统“赏花经济”到“食花产业”的华丽转型。

近年来,民和牡丹园以一朵牡丹为起点,实现从传统观赏到多元开发的产业蝶变。从最初的观光赏花,到研发出牡丹精油、牡丹油丸、牡丹护肤品、牡丹酒、牡丹火锅底料等深加工产品。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丰富游客的体验维度,还谱写了“花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

图片

民和县牡丹园工作人员展示牡丹酒。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十年磨剑:从单瓣牡丹到满桌花宴

“老板,来一桌牡丹火锅。”

“好的!我们店有燃丹劲辣、花酿番茄、花粉凝香三种口味的牡丹火锅,不知您想要什么口味的?”  

“这天气太热啦,辣的不敢碰,就上清淡的花粉凝香的好了。”

“好的!马上就上。”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火锅配菜。当汤底翻涌出第一缕热气,牡丹花开的芬芳扑鼻而来,恍若千年牡丹在锅中复活。“这是初次品尝牡丹火锅,味道蛮不错的!”西宁市民杜晓梅说。

8月2日,杜晓梅和好友到民和牡丹园游玩。此行,她们虽错过了观赏牡丹的季节,却收获了别样的旅游体验。“牡丹火锅吃了,牡丹茶喝了,还观赏了大片盛开的薰衣草,真不虚此行。” 

“十年深耕,民和牡丹园已从单一的观赏花卉的园区,发展成为涵盖种植、培育、开发、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民和牡丹园负责人何志栋介绍,十年来,他们先后开发出牡丹油丸、牡丹茶、牡丹酒、牡丹护肤品等6大系列产品,去年深加工产值突破500万元。

牡丹火锅的开发推出,便是其产业化发展之路新的注脚。何志栋说,今年牡丹园首次推出牡丹火锅,目前有燃丹劲辣、花酿番茄、花粉凝香3种底料的火锅,深受游客的喜欢。

十年经营牡丹园,何志栋有着太多的感悟。在他看来,如果将牡丹仅仅看成是一种观赏性花卉,显然产业发展会单一。牡丹花期短,在众多的观赏性花卉中并不占优势。何以让牡丹发挥产业价值,何志栋提到今年的创新之举:“牡丹火锅是我们延伸产业链的最新尝试,三种底料配方研发的牡丹火锅,既保留药用价值又符合现代人口味。就像这‘花粉凝香’锅底,每锅要用数十朵牡丹的完整花粉。”

随着何志栋的讲解,展柜里牡丹系列的产品一一呈现在眼前。牡丹精油、牡丹酒、牡丹面膜、牡丹花茶……这些深加工产品虽包装各异、功能不同,但它们共同推动高原牡丹从观赏花卉到“美丽经济”的产业跃迁。

图片

民和牡丹园 。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 摄

七十二变:花瓣里的产业链革命

国色牡丹在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绽放芳华,这绝非偶然。这是何志栋跋山涉水、历经千余个日夜的实地考察后,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制的最美答案。

起初,何志栋将目光落在苦水玫瑰上。按何志栋的理解,当时,苦水玫瑰精油市场价格高,而且极易打造花海。后来,了解到西北一带广泛种植的凤丹牡丹后,他决定试种牡丹。

“牡丹浑身都是宝。”何志栋说,牡丹花蕊可以做花蕊茶,牡丹籽能压榨牡丹籽油,牡丹的茎、叶可以提取黄酮以及牡丹酚等,牡丹的根也可作为中药材……

2016年,何志栋在西沟乡南垣村流转530亩土地,种植连片的凤丹牡丹。经过两三年的艰辛培育,到2018年的时候试种的牡丹喜获丰收,何志栋却遇到幸福的烦恼。当时,省内没有大规模榨牡丹油的设备,他便出省寻找合作商。最终,在甘肃天水找到合作商。

当清亮亮的牡丹籽油从榨油机滴滴淌出时,何志栋欣慰地笑了。他眼含泪花,望着清亮的籽油对女儿说:“女儿,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今后好好干,努力总会有回报的。”

牡丹籽油项目的成功,是民和牡丹产业园走向产业化之路的第一步。这条路,虽然充满艰辛、充满曲折,但它带来的意义深远。这不仅是创业者何志栋实现的首个产业梦想,更是为青海省牡丹产业规模化发展树立了标杆。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第一步的迈出,预示着青藏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

紧接着,民和牡丹产业园相继推出牡丹全花茶、牡丹花蕊茶、牡丹护肤品、牡丹酒和牡丹火锅,到今年为止推出6种系列深加工产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使牡丹附加值大幅提升,更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青藏高原特色农林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何志栋介绍,牡丹园从2016年起步到现在,先后支出土地流转费590万元,吸纳当地闲余劳动力35人,每年为南垣村带来45万元的收入,显著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片

牡丹花茶。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花期延伸:三重奏破解季节枷锁

2020年,历经寒暑的牡丹终于在民和大地绽放异彩,标志着试种阶段的圆满成功。同年,县政府投资建设的旅游专线通车,牡丹园正式对外开放。至2022年初,园区凭借独特的产业景观和生态价值,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当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万人次。

随着“花经济”带来的可观收入,民和牡丹园的牡丹品种从单一的榨油性为主的凤丹牡丹,扩大为集观赏、榨油为一身的紫斑牡丹。何志栋介绍,牡丹在国内分布广泛,在全国范围分布有四大种群,其中在西北地区常见的是紫斑牡丹种群。相比凤丹牡丹,紫斑牡丹花大色艳,树身高大,不仅可观赏,还能榨油,适于在民和本地一带种植。

如今,每当牡丹盛开的季节走进民和牡丹园,挺拔的紫斑牡丹,正成为花季的主角。这种源自西北的本土品种,正以其独特优势改写产业格局:不仅保留着牡丹籽含油率的优良特性,更以亭亭玉立的花姿成为网红打卡点。“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何志栋说,紫斑牡丹既能榨出高端食用油,又能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作为青海省规模最大的牡丹产业综合体,民和牡丹园已突破传统种植园区的单一经营模式,构建起“产业+观光+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园区现拥有核心种植区600亩,年接待科研团队30余批次,成功保育紫斑牡丹等濒危品种12个。既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油用牡丹生产基地、紫斑系列牡丹观赏区,更是国家级牡丹种质资源库(西北)的指定保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民和牡丹园培育的紫斑牡丹系列的一个品种被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评定为牡丹良种。

多年种植牡丹,何志栋也看到牡丹的短处,便是牡丹花期短,短暂的二十多天花期并不能为牡丹园带来实质性的旅游收入。在主打牡丹观赏花卉的基础上,先后种植芍药、郁金香、鲁冰花、薰衣草、菊花、香水百合等观赏性花卉,延伸牡丹的花期。

何志栋介绍,通过科学配置芍药、郁金香等观赏花卉,现可实现每年4月至10月持续花期覆盖:4月底郁金香打头阵,5月牡丹芍药接棒,6月起薰衣草与鲁冰花形成紫色浪潮,秋季则由菊花压轴。这种“接力式”花期管理使游客量同比增长40%,二次消费收入占比提升至20%。

为了牡丹园,何志栋可谓倾其所有,他说,在这漫长的十年里,他遇到了许多艰辛,去年甚至到了濒临破产边缘。而令他欣慰的是,在省上、县上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看到发展牡丹的曙光。他坚信,有政策扶持,有家人默默陪伴,还有乡亲们的期待,这片花海就是他一生的答卷。

烈日下,望着成片牡丹种植基地,何志栋眼中闪着光。他坦言,将来以牡丹产业园为基地,开发出更多有创新性、市场竞争性的牡丹系列产品,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