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郭来成
仲夏时节,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胡家村,蓝天映衬着起伏的青山,连片的百合地格外引人注目。翠绿挺拔的茎叶间,橙黄的花朵随风轻曳,汇成一片芬芳馥郁的花海。这幅产业与生态交融的画卷,不仅装点了山乡,更承载着村民对致富丰收的热烈期盼。
胡家村百合产业的兴起,始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探索。2019年,村里几户村民率先尝试种植百合,却因技术匮乏、销路不畅,未能形成规模。2020年,在村党支部牵头下,顿福合作社正式成立,由种植大户白生旭带头,将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散户种植,到如今16户抱团发展,胡家村的百合种植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以前种玉米、小麦,一年收入刚够糊口,没别的进项。现在合作社带着种百合,收入涨了,还不用外出打工,照顾家人也方便。”村民肖庆元望着自家百合田,满脸笑意。如今,胡家村的百合产业带动30多户村民就近就业,日均收入约100元,还建起了从种植、管护到采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规模的扩大,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接力付出。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浩初到村时,发现百合种植存在技术薄弱、销路狭窄等问题。为此,他带着工作队四处考察,引进优质品种,邀请农业专家开设“田间课堂”,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把手教村民提升技术。同时,队员们跑遍周边市场,联系收购商签订长期协议,让胡家村百合从“提篮小卖”走向稳定订单销售,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如今,胡家村百合年采挖面积稳定在2.67公顷,年产量有望突破30万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年产值预计超90万元。“以前种百合心里没底,现在有合作社兜底,技术有靠山,销路不用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老赵感慨道。
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周建军接过“接力棒”,目光投向更远。他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产业要做强,链条必须延长。”他计划联合工作队引进百合深加工企业,开发系列产品提升附加值;还打算在十月丰收季举办“百合花田联谊会”,打造农旅融合新名片。
田间地头,种植大户白生旭正仔细查看百合长势。作为全村产业“领头雁”,他常年悉心照料田垄,谈及诀窍,他笑着说:“好百合是‘管’出来的。”深耕土地达30厘米、施用有机肥、坚持人工除草和物理防虫……靠着科学管理,他种出的百合个头大、味道甜,亩产稳定在1500斤以上,效益可观。“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着大家一起富。”白生旭还主动分享种苗、传授技巧,点燃了更多村民的种植热情。
据巴州镇党委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巴州镇将重点培育百合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引进企业承包闲置土地,让村民既当“产业工人”又“坐收租金”。同时,推动深加工项目落地,扶持合作社提升分拣、包装、储藏能力,对接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拓展外地市场,并整合资源发展农旅融合,开发实地采摘等项目,让百合飘香更远,村民腰包更鼓。
沃土生金,百合飘香。从驻村工作队的接力帮扶,到种植大户的带头引领,再到镇党委的统筹谋划,胡家村正以一朵朵百合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这条浸润着百合香的振兴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