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海东日报| 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田垄间铺就振兴路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七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骄阳炙烤着大地,田埂被晒得发烫,马营镇洒达庄村的温室大棚里更是热气蒸腾。走进大棚,翠绿的黄瓜坠在藤蔓上,沾着晨露的西红柿泛着诱人的红,村党支部书记温尕虎踩着湿漉漉的泥土走进大棚,额角的汗珠滚落在瓜叶上,指尖轻轻碰了碰饱满的瓜蒂,笑意盈盈:“你看这成色,刚上市就被很多人喜欢。”

“慢些摘,别碰掉了花!”洒达庄村七社的拱棚区里,村民卓玛踮脚够着高处的黄瓜,竹筐里已堆了小半筐。她的头巾被汗水浸得发潮,却笑得眼睛眯成缝:“以前在山上种洋芋,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现在大棚就在村边,一天100块,中午还能回家给家人做饭。”

温尕虎掀开另一栋大棚的门帘,圆滚滚的西瓜躺在地膜上,他蹲下身拍拍瓜皮,“咚咚”的闷响里透着十足的熟意:“这棚西瓜刚卖一个多星期,来棚里现摘的人就没断过,3块钱一斤,都是回头客。”

大棚外的遮阳伞下,技术员陈成家正在检查滴灌设备,手里的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这些天天气热,要早一点儿给大棚放风,遇到下雨天,更得盯着棚膜不能积水。”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棚角的温度计,“以前在新疆种过大棚,有些经验,今年回了老家,就想给村里的大棚搭把手。”陈成家说。

这些种植蔬菜瓜果的拱棚,是洒达庄村2024年在七社扎下的“根”。总投资261.3万元,不仅建起30栋蔬菜拱棚,还配套了500立方米的蓄水池、200立方米的分流池,水电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这些固定资产全归村集体,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运营,成了村里的“聚宝盆”。“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给村子栽下了摇钱树。”说起项目,温尕虎眼里闪着光。

运营方面,“土地流转+务工增收”的模式让村民尝足了甜头。34户农户流转的2.452公顷土地,今年光流转费就有7356元;旺季时,29名村民在棚里务工,累计能挣45950元。卓玛算过一笔账:“除了务工钱,家里的三亩地流转出去,一年又多1000多块,够给娃娃交学费了。”

说话间,温尕虎又蹲在洒达庄村的空棚里翻土。“洋芋收完就种白菜,20天后栽苗,刚好赶在腌菜季上市,错峰卖能多赚点。”温尕虎说。

同一时间,马营镇马家村去年新建的30栋拱棚也生机盎然。驻村第一书记陈静正穿梭在辣椒棚里,指尖拂过挂满枝头的辣椒,眼底满是欣慰:“我们的大棚主要种辣椒、西红柿、西瓜、香瓜,眼下西瓜和黄瓜刚开卖,游客来棚里现摘最热闹,单是一棚黄瓜和半棚西瓜就卖了1.2万元。洋芋也开始零散售卖,这些辣椒也马上就要上市了。”

洒达庄与马家村的拱棚蔬菜,像两颗饱满的种子,在马营镇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它们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打破了马营镇以往没有规模化蔬菜种植的历史。如今,走在镇上,随处能听见村民念叨:“以前镇上的蔬菜都是从县城拉过来的,现在棚里摘下来直接进厨房,水灵着呢!”

洒达庄村计划优化种植模式,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优良品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定向指导等举措,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温尕虎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让大棚发挥更大的效益,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日子越过越好。”马家村也在探索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拓展销售渠道。

马营镇洒达庄村与马家村的温室大棚丰收,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它们以产业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增收为目标,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