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央广网| 高原“村BA”赛场火热——青海金田新村上演温暖蝶变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29日    

央广网西宁7月27日消息(记者汪晓青)7月的阳光洒满篮球场,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与呐喊助威声交织,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新村里,“感恩杯”村BA篮球赛正酣。这场热烈的赛事背后,是一个村庄从地震伤痛中站起、在新生里绽放的鲜活故事。

图片

金田新村感恩广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翻涌新生:智慧管理筑牢幸福基石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让金田村、草滩村遭遇重创,砂涌灾害留下满目疮痍。而今,走进统一规划的金田新村,柏油村道整洁通畅,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物管办”牌子格外醒目。这个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新机构,正成为村民们的“贴心管家”。

“以前水管坏了得自己找工匠,现在打个热线,半小时内准到。”维修工作负责人杨山明背着工具包穿梭在巷道里,话语里满是笃定。成立一个月来,物管办已为村民解决维修难题13次、回应咨询22次、宣传政策21次、化解纠纷5件,从换灯泡到疏通下水道,每条记录都标注着处理时间和村民签字。

50个带扩音器的摄像头在电子屏上实时传回新村全貌,“智慧平台既能喊话又能录像。”中川乡党委副书记马睿指着屏幕说。4名维修员分片负责,4名保洁员早晚清扫,垃圾日产日清,“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住得惯、住得好,更要实现乡村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图片

金田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图片

马睿向记者介绍新村里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莓”好生活:从安居到乐业的跨越

漫步在金田新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崭新和温暖。

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村内硬化小道串起一户户庭院,路旁的平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种着小树苗,太阳能的电线杆上挂着红灯笼,屋顶上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宽敞的感恩广场上红旗飘飘,几位村民在阅报栏读报乘凉,金田新村的“幸福”已具象化。

图片

新村环境干净,生活便利(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图片

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现在的房子统规统建,坐北朝南,自来水通到厨房,一年四季有热水。”村民钟学莲擦着亮得能照见人影的瓷砖灶台,120平方米的新家敞亮通透。

2024年3月,民和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村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正式启动,共修建80平方米、120平方米、160平方米三种户型,每户标配地板砖、热水器、马桶等设施,超市、幸福食堂和党群服务中心都在百米之内,“不想做饭就去食堂打菜,办事抬脚就到,比老村方便多了。”钟学莲说。

安居只是起点,乐业才有长远。中川乡乡长刘培俊道出规划:“要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依托气候与土地资源,新村正规划50座温室大棚和1座蓝莓分拣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通过土地流转和利益分红,将壮大周边三村村集体经济,村民可从事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让“莓”好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村乐融融:烟火气里的精神富足

篮球场上,“感恩杯”村BA的角逐进入白热化,观赛的村民目光紧紧追随着运动员的身影;休闲广场上,孩子们荡秋千的笑声飞向半空,老人们坐在一旁闲话家常;感恩广场上,几位村民在阅报栏前读报乘凉,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图片

篮球场上赛正酣(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图片

小朋友欢乐玩耍(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们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就是想通过这些方式,充实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新村的生活。”刘培俊说。从灾后重建到和美乡村,金田新村的巷道里,既有维修员奔走的忙碌身影,也有老人孩子的悠闲时光,满是人间烟火与真情暖意。

图片

乡村大集热闹火爆(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经历过苦难的土地,正积蓄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如今的金田新村,正沿着“山上有基地、山下有新村、振兴有产业、幸福有盼头”的道路稳步前行,在夏日的阳光下,写就一曲重生与希望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