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查改 为民办】海东日报| 磨湾子村民圆了“拓路”梦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图片

图为田畴间加固一新的排洪沟和拓宽后的田间农路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以前这条田间路窄得很,拖拉机进不去,种个地、收个庄稼都很费事,现在路拓宽了,收割机直接能开到地里,方便多了……”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磨湾子村,村民武善明看着新拓宽的田间道路,为村两委办的这件民生事竖起了大拇指。

农路拓宽,是磨湾子村党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让转变作风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谋好事的一个缩影。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在学习教育中,磨湾子村党支部聚焦群众关心的田间道路狭窄、泄洪沟不畅等“难心事”,想办法、出实招,把一件件群众眼里的“烦心事”办成了 “暖心事”,赢得了村民的一片好评。

地处湟水河南岸的磨湾子村有数千亩的上好水浇良田,但没有像样的田间道路,群众怨声载道。村民张正玉说,他在秋收拉玉米棒子的时候,在那窄小的农路上还翻过车,还好没伤到人。

这几年,村两委也一直在为“拓路”想办法,但没有如愿,今年村两委下定决心要圆了群众的“拓路”梦。

拓宽农路,或多或少会占用路两侧的耕地。村党支部书记焦信林产生了被占地农户会不会同意的担忧。然而,事实证明焦信林的担忧是多余的,村两委的“拓路”决定赢得了群众的积极响应。

“我是党员,就带头让地,路宽了大家都方便。”老党员霍生明带头表态。其他近30户涉地农户也在村两委的坦诚沟通下给予了全力支持。同时,拓路的事也得到了一家爱心施工单位的积极协助。拓路期间,村干部、党员群众顶着烈日齐上阵,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家的农用三轮车开来拉运铺路砂石,一家爱心施工单位也从施工机械上给予了大力协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半个月时间,原本窄小的田间“梗阻路”变成了新模样,2.5米宽的砂路沿着田埂通向深处,田间的道路宽敞了,村民的心里也敞亮了。

7月18日,记者在磨湾子村新拓宽的田间路上看到,路面有2.5米宽,已经铺上了砂石。

“这条路长500多米,拓宽后方便了20多亩农田的耕种生产。”磨湾子村监委会主任刘永堂指着眼前的砂路说,村里像这样的路有5条,总长2000多米,涉及66公顷农田,目前已完成2条农路的拓宽。

在磨湾子村东侧有一条纵深1000多米的排洪沟,当地人叫黑鹰沟,平时也没有水,但遇上暴雨,裹挟着泥沙的洪水便从上游沟壑中汇聚而来,对下游两侧的农田造成威胁,以至于成为村里防汛的“老大难”。

“每年夏天一遇暴雨,洪水就漫到岸边,我家的地被淹过一次,损失好几千块钱。”村民刘明说起这事就心疼。

排洪沟末端与湟水河相连,恰巧赶上湟水河河道治理施工。焦信林在和施工方拉家常中聊起了治理排洪沟的苦衷。看着焦信林力不从心的难处,热心的施工队主动担起了这份社会责任,从清淤机械、筑坝器械上给予了支持。同时,党员群众出工出力,配合机械清淤作业,短短两个月就完成排洪沟下游350多米长的沟渠治理,共清淤1000多立方米,并加高加固了防洪堤坝。

在施工队的支持下,还在排洪沟上搭建了一座长3米、宽3.5米的便民桥,打通了田间“断头路”,为排洪沟东侧20公顷农田的耕种生产带来极大的便捷。

“便民桥上游还有800多米排洪沟,村里也积极向上反映汇报情况,盼着早日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完成排洪沟剩余部分治理,确保汛期排洪顺畅。”磨湾子村党支部书记焦信林说。

拓农路、架便桥、畅淤沟……一件件看似芝麻大的小事,却件件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也办出了“芝麻事”背后的村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