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直面民生诉求的前沿阵地,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环节。在这里,邻里纠纷、利益纠葛与政策困惑等问题相互交织,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便捷高效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不仅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治理智慧与责任担当的深刻锤炼。
高站位擘画,以标杆标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自中央政法委部署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民和县委县政府深刻领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将乡镇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一号工程”。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对照中央及省、市委政法委会议精神,结合民和县地处甘青交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工作要求,确立了“全域覆盖、标准统一、特色鲜明”的建设思路,以高站位谋划推动高标准落实,全力构建县乡(镇)两级综治中心体系。
今年以来,民和县充分立足自身实际,凝聚各方力量,已成功打造22个乡镇综治中心,实现县域内综治中心的全覆盖,让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村落、每条街巷,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中彰显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农村宅基地纠纷调解到城区物业矛盾化解,从政策咨询引导到特殊群体帮扶,从婚恋家庭纠纷调解到邻里纠纷化解,这些遍布城乡的综治中心已成为回应群众诉求的“第一窗口”。今年上半年,县乡两级综治中心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52件,涉及金额达1487万元,为群众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此基础上,民和县精选川口、古鄯、北山等6个基础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的乡镇,打造示范点综治中心。这些示范点不仅配备标准化调解室、群众接待区、档案管理库等硬件设施,更创新融入多民族语言服务、农村流动调解等特色功能。截至目前,6个试点中心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调解纠纷180余件次,群众满意度高达98%。“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的马场垣乡,正是凭借综治中心的精准服务,有效破解了跨省域矛盾调解难题,成为地域特色治理的生动注脚。
观摩促提升,以互学互鉴激活治理动能
为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推动治理经验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7月23日,县委政法委精心组织了一场覆盖全县22个乡镇的综治中心观摩会。40余名乡镇政法委员、司法所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沿着“示范点引路、全流程学习”的路径,深入6个示范综治中心实地研学。
在北山乡综治中心,观摩人员驻足于“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图”前,详细询问“受理—分流—调解—反馈—回访”闭环机制的运行细节;在核桃庄乡示范点,规范整齐的档案柜前,工作人员展示着“一案一档”的标准化管理——从调解申请书到调查笔录,从协议书到回访记录,每一页纸都透着治理的严谨;在多民族聚居的川口镇示范点,调解室里悬挂的民俗标语、墙上张贴的“调解明星”照片,让观摩人员直观感受到“接地气”的治理温度。
观摩会上,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专程到场指导,在听取民和县综治中心建设的成果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此次观摩会作为全省首次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观摩会,意义重大,要以此次观摩为契机,系统总结、全面推广“民和经验”,奋力打造全省基层治理的样板工程。观摩结束后,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随即召开。会上明确要建立“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乡镇党委具体落实、部门联动支持”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工作格局,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等创新模式,力争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服务目标,让治理过程始终充盈民生温度。
向未来发力,以提档升级绘就治理新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路犹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民和县已锚定“模范综治中心”建设目标,精心擘画下一阶段升级蓝图,推动乡镇综治中心建设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硬件建设上,将持续投入专项资金为乡镇综治中心配备升级智能调解系统、远程视频接访设备,实现纠纷调解“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机制创新上,深化“调解+仲裁+司法确认”联动模式,对复杂纠纷实行“多部门会诊”,全面提升调解结果公信力;队伍建设上,常态化开展“每季一培训”,重点提升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民族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全县综治中心将坚持群策群力推进群防群治,让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依托扎根基层的群众力量,将矛盾纠纷调解室打造成连接民心的“连心桥”,以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服务,为民和县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枫桥经验”在甘青交界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