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张迪勇
从地质灾害威胁下的生命守护,到不动产登记难题的破冰突围,再到历史积案的圆满化解,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紧盯群众在安全保障、权益维护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作风转变,用攻坚克难的实绩诠释为民初心,一系列惠民实践正将政策温度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幸福体验。
地质灾害隐患曾是悬在民和县群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彻底消除威胁,民和县自然资源局将避险搬迁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创新构建“精准识别+多元安置+全程服务+群众监督”工作体系。
川口镇享堂村64岁的村民李长林对此深有感触,他曾日夜担忧山体滑坡威胁,如今站在崭新的安居房内,看着洁白的墙壁与通铺的瓷砖,正满心欢喜地筹备装修。
“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3个月,政府的效率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随着马场垣乡团结村首户搬迁户在6月10日顺利入住,全县956户搬迁任务正加速推进。截至目前,7441.5万元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111户群众率先拿到新房钥匙,预计7月上旬全部安置完成,让“搬离风险地、住进暖心居”的愿景成为现实。
当群众的居住安全得到保障,另一项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办证难”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川口镇瑞祥小区自2018年建成后,因开发商土地出让金未缴清,3219户居民的房产登记、抵押等权益被长期“冻结”。面对这块“硬骨头”,民和县自然资源局牵头组建不动产登记难题化解专班,联动县法院、住建、税务等部门,通过专题会商、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等举措,成功打通堵点。
住户李杰女士回忆办证经历时难掩喜悦:“接到通知后仅跑了两趟,就拿到了期盼多年的‘红本本’,流程高效得让人意外。”包括瑞祥小区在内,目前,全县已有9个小区居民告别“有房无证”的历史,不动产登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
在解决群众眼前难题的同时,民和县自然资源局更以“啃硬骨”的魄力直面历史遗留问题。
2010年,因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冶爱萍的集装制品包装厂被征拆,但因经营属性争议,补偿问题悬而未决长达15年。
面对这一复杂矛盾,自然资源局秉持“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原则,深入调研症结,反复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协商,最终不仅为冶爱萍争取到合理补偿,还妥善解决其住房安置问题。
“15年心结一朝解开,真切感受到政府为民解难的决心。”冶爱萍在签订协议时的感慨,正是对部门工作的最好注脚。通过开门搞教育,该局已累计办结群众诉求5件,信访工作在规范透明中赢得民心。
从守护安居梦到激活产权证,再到化解陈年积案,民和县自然资源局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这份用实干书写的惠民答卷,不仅丈量着为民服务的深度,更见证着作风转变的力度,让群众在一桩桩实事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