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张迪勇
清晨五点,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老街巷的面馆已亮起暖黄灯光,氤氲热气中,一碗碗承载着河湟风味的面食即将开启食客们元气满满的一天。
这蒸腾的烟火气里,不仅承载着民和人延续四千年的饮食文明密码,如今更化作千万人手中的“金钥匙”。
走进“四千年喇家拉面”一家门店,开放式厨房里,身着蓝白工装的拉面师傅正表演着绝活。面团在他手中上下舞动,三拉两扯间,细如发丝的面条便簌簌落入锅中。
“我们坚持‘现拉现煮’,就是要让食客尝到最地道的西北筋道。”店长一边说着,一边将浇上秘制辣椒油的拉面端上桌。红油在骨汤表面泛起诱人的光泽,裹挟着葱花、香菜的香气直钻鼻腔,引得刚进店的李女士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机拍照:“这家店我每周都来,汤头鲜、面条弹,吃完整个人都暖乎乎的。”
在品牌化、标准化的道路上,“四千年喇家拉面”早已突破传统面馆的边界。创始人马维明在河湟新区打造的中央厨房内,现代化设备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全自动生产线精准把控油温与配料比例,将葱、蒜、香菜的香气尽数锁入辣椒油中;真空包装车间里,一袋袋预制汤料正打包运往全国各地的门店。
“现在我们能做到‘千店一味’,就算在海外,食客吃到的也是记忆里的家乡味。”马维明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门店标识格外醒目。
在民和,“一碗面富一家”的故事比比皆是。民和县“少东家”牛肉面创始人侯珍秀的经历也是许多民和拉面人的缩影。从16岁在面馆当学徒,到如今拥有多家连锁店,她的经历激励着无数同乡。
“刚开始创业时,多亏了政府的无息贷款和免费培训,现在我店里七成员工都是民和老乡。”侯珍秀笑着说,眼神里满是自豪。
“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传统,一直是民和县拉面产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几天,民和县李二堡镇范家村村民马青从深圳回到老家开启了一年的避暑季。
今年60岁的马青作为深圳市拉面协会负责人,见证了自己从2003年在深圳开设的第一家青海拉面,到如今更多青海人开设500余家拉面馆的历程。他表示,希望与更多拉面品牌携手,在各大城市推广品牌店、加盟店,让青海拉面成为全国的“致富面、幸福面、团结面、和谐面”。
据范家村党支部书记范国锋介绍,全村388户1755人中,有155户600多人在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经营拉面馆,形成了“大手拉小手”的产业链条,成为名副其实的“拉面村”。
除了如火如荼发展的拉面产业外,作为西北美食,近年来,民和臊子面的江湖同样精彩。
正午时分,民和县城“乙麻臊子面”老字号门前的长队蜿蜒至巷口。掌勺师傅将纤细劲道的面条捞入青花瓷碗,一勺滚烫的臊子汤浇下,红亮的辣椒油瞬间绽放,与黑木耳、白豆腐、金黄蛋皮撞出西北的热烈。
“臊子必须凌晨现炒,配自家腌的酸菜才够味。”店主话音未落,食客张先生已竖起大拇指:“酸辣鲜爽,面条嚼起来像在舌尖跳舞!”
在民和,这碗面食,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节庆宴席、人生大事,总少不了这碗面。一家人围坐分享,热气氤氲中传递着亲情与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民和臊子面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面馆将传统的臊子面与现代的餐饮理念相结合,推出了各种特色臊子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民和县委县政府的扶持政策,更为“两碗面”产业装上了加速器。县就业服务局设立的驻外服务站,24小时为在外经营的商户排忧解难;技能培训中心里,学员们跟着老师傅学习拉面“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绝技;创业补贴政策更是让无数年轻人鼓起勇气,将面馆开到了荷兰、巴基斯坦等海外市场。
如今,5196家民和“两碗面”门店遍布全球,2.475万名从业者用双手托举起致富梦。民和县就业服务局局长马玉明望着墙上的产业规划图信心满满:“到2026年,我们要让一万家民和面馆香飘世界,让这‘两碗面’真正成为乡亲们的‘金饭碗’!”
当暮色再次漫过街巷,民和面馆的灯火次第亮起。拉面的“啪嗒”声与臊子汤的咕嘟声交织成曲,这“两碗面”盛着四千年的饮食智慧,托举着千万人的致富梦想,在热气腾腾的烟火里,持续煮就着河湟儿女的现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