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海东日报| 社会监督员助力城市管理“精耕细作”
来源:    时间:2025年06月03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手握方向盘的出租车司机、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耕耘讲台的人民教师……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创新组建的社会监督员队伍,正以“跨界破圈”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基层实践中,书写着社会监督的精彩答卷。

他们脱下工装秒变监督员,以出租车的流动视角、外卖配送的街区巷尾、诊室里的细致观察、课堂外的点滴沟通,编织起一张立体多元的城市治理监督网。

清晨五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捷安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司机童庆学准时启程。仪表盘的微光中,他既是服务乘客的驾驶员,更是行走的“移动监督哨”。6年出租车生涯,让他对城市的街巷肌理烂熟于心,而成为市级社会监督员后,当乘客落座后排,他不再只是倾听目的地,更成了行走的“民情记录本”。

“小区充电桩根本不够用,充电比加油还难!”乘客不经意的吐槽,都被童庆学敏锐捕捉。他将这些“车厢里的声音”整理成线索,转身就成了递给相关部门的建议。

有次,一位乘客抱怨公交站台连遮阳棚都没有,童庆学立刻行动,不仅实地走访多个站点记录问题,还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提出增设座椅、智能显示屏的“升级方案”。

在童庆学看来,监督就像给出租车做保养,才能让城市这辆大车跑得更稳。童庆学用6年时间积累的“城市地图”,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从老旧小区的充电桩缺口到汽车站文件落实情况,他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问题侦察兵,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随着车轮的转动驶入群众心坎。

在民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其龙的摄像机对准的不只是新闻现场,他的另一个身份——社会监督员,也在悄然“上线”。

“一碗面里藏着大学问!”周其龙笑言。他带着记者的职业敏感,发现美食推广背后的监督线索:从食材采购源头到厨房卫生,从商家诚信经营到传统工艺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民生冷暖。

周其龙提出建议,希望新闻记者可以进行“监督式推广”,在用短视频记录拉面师傅揉面力道的同时,也拍下后厨操作的规范流程,既宣传民和美食的文化底蕴,也曝光了个别商家的不规范行为。

“新媒体不仅是宣传工具,更是监督利器。”周其龙说,这样的监督范围也可以从舌尖拓展到文旅全链条,让民和的山水风光也经得起“镜头检验”。

在海东,监督早已不是某个群体的“专职工作”,而是融入日常的全民行动。外卖骑手在送餐时留意餐馆后厨的“明厨亮灶”,社区医生问诊时收集居民对基层医疗作风的意见……这种“沉浸式监督”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肌理。

从车轮到镜头,从一碗面到一座城,海东的社会监督员们打破了传统监督的边界。他们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将学习教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监督不是冰冷的制度约束,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全民参与。

当越来越多的“童庆学”“周其龙”加入监督队伍,海东的街头巷尾便成了最生动的治理课堂。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我的城市我做主”的参与感,也让干部们时刻谨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场自下而上的监督实践,正汇聚成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让海东这座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发展的速度,更有民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