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县果蔬基地换“新装”
来源: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走进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装载机的轰鸣声恰似一首激昂奋进的建设进行曲。基地内,老旧温棚墙体掉落的泥土被快速清运,崭新的钢架与棚膜有序进场,这片承载着农业希望、历经岁月风雨洗礼的园区,正以一场轰轰烈烈的“焕新行动”为笔,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

图片

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曾是民和县农业发展历程中当之无愧的“顶梁柱”。自2010年8月建成935栋冬暖式日光温棚,多年来宛如一把把坚实可靠的“致富伞”,为周边农户遮风挡雨,撑起了生活的无限希望。然而,2023年积石山“12·18”地震的无情肆虐,加之连年雨水的持续侵蚀,给这片昔日的丰收沃土带来了沉重打击。开裂的墙体犹如佝偻老者弯曲的脊背,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垮塌的墙体,仿佛在为往日的辉煌盛景而叹息;扭曲变形的钢架静默伫立,默默记录着曾经遭受的磨难。一时间,农业生产被迫陷入停滞,农户们望着破败不堪的温棚,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无奈。

守护百姓“菜篮子”安全,保住农户赖以生存的“钱袋子”,成为刻不容缓的使命。民和县委县政府果断将旧棚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全方位统筹调配资金、技术与人力等资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强有力的行动,誓要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图片

2024年,首批在A、F、G区实施的396栋温棚改造提升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通过对墙体进行加固修复、全面更换钢架结构,并对卷帘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后的温棚不仅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更实现了100%的高效利用。即使在寒风凛冽的深冬时节,棚内依旧绿意盎然、温暖如春。如今,每栋温室年均增产优质无公害蔬菜1000公斤。产业升级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持续扩散、影响深远,周边200户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曾经农闲时的无所事事,如今已变成了忙碌充实的劳作时光,他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图片

种植户郭新志的54栋温棚,更是成为了创新发展的标杆典范。他与青海农林科学院展开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实践菌菜轮作的“黄金模式”。1月初种下的西葫芦,在精心培育下长势喜人,如今每日采摘量高达5000斤,鲜嫩饱满的果实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场。而即将在6月上市的羊肚菌,预计亩产可达800斤,按照最低市场价100元/斤计算,亩均收入将高达8万元。“以前守着破棚整日发愁,现在跟着基地一起干,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郭新志谈及如今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图片

2024年,民和县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进山东蔬丰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年10月,青海蔬丰源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健全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构建起从种源研发到基地建设,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包装、销售(出口)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依托“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公司通过自营果蔬种植基地与各大果蔬种植基地开展订单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国际销售市场,全力助力全县打造供港(出口)露地蔬菜基地。今年,种植以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西兰花、红笋等为代表的供港(出口)露地蔬菜2150亩、设施温棚蔬菜396栋。截至目前,公司已向东南亚市场(泰国)出口民和马铃薯232吨,销售额达10万美元,预计全年对外出口民和农特产品将突破300万美元大关。

2025年,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再次按下发展“加速键”,启动B、C、D、E区539栋温棚的全面升级改造工程。此次改造不仅聚焦于棚体结构的修缮加固,更对入户电路、电动卷帘系统等配套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431.2万元。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将直接带动151户农户年均增收0.6万元,同时吸纳周边乡镇劳动力3600余人次就业,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站在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锚定了更高远的目标。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集智能温控、物联网监测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功能完备的冷链物流中心与农产品深加工车间也将拔地而起。“智慧农业”“农旅融合”等新兴业态将蓬勃兴起、繁荣发展,电商直播间里,高原特色农产品将借助网络的力量走向全国、远销海外。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将逐步完善、日益成熟,让每一份农产品都能充分实现其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