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黄河水蜿蜒而过,湿润的水汽在河谷间氤氲。岸边的标准化陆基养殖棚里,机器轰鸣声与水流涌动声交织,构成一曲充满生机的产业乐章——这里,正上演着冷水鱼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中川乡地处黄河谷地川水地区,年平均气温7.9℃,地下水水温在9℃至18℃之间,为冷水鱼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优质环境。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的人们开启了冷水鱼养殖的探索之路。2019年,中川乡峡口村村民王永泉成立了民和黄河渔业有限公司,在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大学的帮助指导下,开展集装箱式虹鳟鱼养殖试验。半年的试养,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成果,不仅让当地看到了冷水鱼养殖的潜力,更点燃了其他村民投身这一产业的热情。
踏入民和黄河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100多个圆柱形养殖桶整齐排列成大型“鱼塘矩阵”。透过养殖桶的透明观察窗,能清晰看到鱼儿摆动尾鳍、逆流而上的矫健身姿,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车间顶部的喷淋系统不时喷洒水雾,保持空气湿润,一旁的水质监测仪闪烁着蓝光,实时记录着水温、溶氧量等数据。
“现在水温13℃,溶氧量每升8毫克,这是虹鳟鱼最舒适的生长环境。”技术员小李手持检测设备,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介绍。
回忆起创业初期,王永泉感慨万千:“刚开始试养时心里直打鼓。多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手把手教,从选鱼苗到调水温,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如今,王永泉的养殖桶里,10万尾虹鳟鱼长势喜人。“去年首批成鱼上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的客户抢着订,供不应求!”王永泉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搞养殖,日子更有盼头了。”
冷水鱼养殖产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每个养殖企业车间至少吸纳两名村民就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生活有了保障。
与王永泉同村的马五成,自2019年开始就在养殖基地负责饲料投喂和日常巡查。“以前只能在外面务工,离家远照顾不到家里,现在每天在车间干活,既能顾家又能挣钱。”他熟练地将颗粒饲料均匀撒入养殖桶,看着鱼儿争相抢食,眼中满是笑意,“每月4500元工资,还离家近,比以前外面打工也不差了。”
中川乡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缺乏专业技术时,养殖户们没少“交学费”。
但当地政府和养殖户们并未退缩,他们积极寻求破局之法。2024年,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民和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达成帮扶协议,在中川乡建设了180平方米的博士工作站。
这一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工作站开展育种技术培育,实现了鱼苗自主孵化繁育,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还大大降低了鱼苗引进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与水平。
在技术支持下,养殖户们积极学习,不断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从水质监测到饲料投喂,从鱼病防治到日常维护,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遇到技术难题,他们第一时间向青海大学、环境检测站等地的专家求助,每年还积极参加省上组织的免费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养殖技能。
“现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水质数据,遇到问题专家远程指导,再也不怕突发状况了。”王永泉掏出手机,展示实时监测界面。
博士工作站的科研人员也常驻车间,与养殖户们并肩作战。“我们正在进行虹鳟鱼的杂交育种试验,希望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生长更快的新品种。”博士站负责人蹲在养殖桶旁,仔细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
如今,中川乡冷水鱼养殖产业已初显成效。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尾3公斤以上的虹鳟鱼净利润可达100元。目前,基地待出售的冷水鱼约有11吨。
冷水鱼养殖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每天清晨,满载鲜鱼的冷链车从养殖基地驶出,沿着黄河畔的公路驶向全国各地。
站在黄河岸边远眺,养殖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与滔滔河水相映成趣。随着博士工作站的深入研究与技术推广,未来,中川乡冷水鱼养殖产业还将继续发展壮大,让冷水鱼“游”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描绘出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