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和县聚焦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根本任务,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激活土地潜能,推动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转型,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长期以来,民和县农田“零、散、碎”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巴掌田”遍布,田间道路狭窄难行,农民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劳作,不仅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面对这一困境,民和县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开启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征程。
民和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019-2024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18项,累计投资资金突破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9万亩,覆盖16个乡镇、117个行政村。同时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持续推进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行动。
土地平整工程重塑了农田格局,以前高低不平、零散分布的土地,如今变得规整有序,实现了农田方格化、水平化,为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土壤改良工程通过增施有机肥,使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板结的土壤恢复健康和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让“低产田”摇身一变成为“高效田”;田间道路工程则打通了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历史,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升。昔日的撂荒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下,也焕发新生,成为了机械化作业的示范片。
如今走进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大型农业机械穿梭其中,进行耕种收作业;成片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以前种地太辛苦了,现在好了,路修到了地头,拖拉机直接开到田间,省时又省力。”民和诺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豪杰满脸笑容地说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了他们对农业发展的信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民和县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精心绘制特色农业发展蓝图。从全膜玉米、膜侧小麦、穴播小麦示范片,到玉米大豆套种、覆膜穴播马铃薯、供港蔬菜等特色种植基地,每一处农田都彰显着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通过推进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这里不仅实现了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让农田变成了“高产田”“致富田”。随着耕地地力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户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逐步照进现实。
古鄯镇岘子村村民李紫玉说:“以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一样,有了高标准农田,路也好走了,大型机械也能施展开,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和妻子在合作社务工,在家门口一年收入3万多,还能照顾孩子,高标准农田让我们收入有了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民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今后,民和县将持续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