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大家好,我是一粒普普通通的玉米。
我出生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个小村庄的农田里。春日里,人们把我种进土里,我就能长出小芽来。夏季是我的成长期,我甩着红缨,将尺把长的棒子喜滋滋地别在腰间。秋日里,剥开我的外衣,果实就像一颗颗黄色的玛瑙……
在这片土地里,我已经生长了二十多年,我的儿孙们,有的被输送到人们的餐桌上,有的变成了动物饲料,短短的生命里,重复着近乎相同的故事,但是看似相似的人生背后,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下一粒种子
我的故事就从2000年讲起吧。这一年世纪交汇,被人们称为“千禧年”。大家都期待着新世纪带来的巨大变革,但在我的家乡,人们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部分人依旧靠着种植谋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这一年,我的主人小李,刚刚二十出头,未曾走出大山的他,和祖辈们一样,在这里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粒玉米。
小李是我见过最勤快的人了,把我种下去后,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扛起锄头到自家的田地里转转,一棵一棵地把杂草锄掉,那些杂草在他的锄头下无处遁形。
“让你们跟我的庄稼抢营养,门儿都没有!”他一边锄草,一边嘟囔着。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浑然不觉。
“小李这么勤快,我们一定要长得高高的,结出胖胖的棒子,让他高兴。”看着辛勤劳作的小李,我和同伴们一起许下了愿望。
转眼间盛夏到来,这是我们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使劲吸收着土壤里的水分,晒着太阳向上生长,期待着在高处开花,结出果实。
怎么回事?地下的水不够了,天气好晒,好热。我的穗还没有完全展开,叶子怎么已经黄了?
看着自己只有一米出头的身高,我陷入了迷茫。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同伴们都能长到两米多高,几乎都能结出两个棒子,叶子到秋天都是绿的。我这是怎么了,这个样子被小李看到了他会不会很失望。
小李来了,依旧扛着他的锄头,在地里锄草,顺带帮我们松土。时不时他也会停下来,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轻叹:“天气太热了,要是下场雨就好了。”
对啊!下雨了天就凉了,我就有水了,就能长高了,我开始和小李一起抬头望着天空,期待着雨天的来临。
但事与愿违,直到秋风吹起,我都没能再长高多少,身上的棒子也只有小小的一个,看看身边的伙伴们,大家几乎都是一个样。这一年小李在每亩地里仅仅收获了不到300公斤的我们。
“明年我一定好好长大,绝对不让你失望。”看着小李晒得黢黑的脸庞,我暗自发誓。
可是第二年,天气依旧干旱,我还是没能再长高一些。
第三年、第四年……面对始终只有几百斤的粮食产量,村里的很多人都放弃种地,去外面打工了,只有小李还在坚持。
看着身边逐渐被杂草覆盖的土地,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小李,又能坚持多久呢?明年我还能在这片土地里生根发芽吗?
盖上一张薄被
2009年春天,我再一次在土地里睁开了眼睛,这一年,小李依旧没有放弃我。
咦?今年我好像发芽的比往年早一些。不过,身上这层薄薄的塑料膜是什么?难道小李也出去打工了,没来得及清理地里的垃圾?
呜呼哀哉,其他伙伴都是被杂草抢占养分,而我居然要被活活闷死。唉!我哀叹着自己的命运,慢慢将头伸出了地面,眼看着就要和那一层塑料膜贴在一起。
一个熟悉的身影渐渐从远处走来,是小李,他依旧扛着那把锄头。太好了,他还没有放弃我。
“快,小李,快把这个讨厌的塑料膜去掉,它挡着我长大了。”我兴奋地向小李喊道。
可小李并未如我所愿,和往常一样,他在地里转了一圈,却没有掀开塑料膜。
没事儿,可能他太忙忘了,也可能是我还太小他没有看到我,过几天他一定会帮我去掉这可恶的塑料膜。我在默默安慰着自己。
果然,几天后,小李又来了,他也注意到我和我身上的塑料膜,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帮我去掉它,而是在我的头顶撕开了一个小小的洞。
“去年,转导乡就是用这种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据说亩产超过了千斤,今年我也按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种上了,希望真的能有个好收成。”小李一边在地里忙活着,一边喃喃自语。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要是真能种出千斤粮,小李应该会很开心吧。
顺着塑料膜上的小孔,我将头伸了出去,环顾四周,伙伴们也和我一样,四周都铺满了塑料膜,远远看上去好像盖着一层被子。
一转眼,最难熬的夏天又要到了。唉,希望今年能多下几场雨,不要太晒。
怎么回事?天也没有下雨啊,我好像也没有那么渴,叶子也绿绿的,没有变黄,小李也没有浇水啊……
不管了,我连忙招呼伙伴们抓紧生长的黄金期,快快长高。准备给小李一个惊喜。
哈哈哈,我终于超过两米了,而且还结出了两个大大的棒子。
“看来专家们说的是真的,铺上一层塑料膜,能够保温、保湿,在我们这种干旱山地里也能种出千斤粮来。”原来是这层塑料膜的作用,听着小李的话,我开始喜欢这层塑料了。
这一年秋收时,小李的玉米地亩产达到了550公斤。
第二年春天,小李依旧在地里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也扩大了自己的种植面积。
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冬去春来。渐渐地,小李把其他人家的土地也承包了过来,我的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伙伴,被杂草淹没的农田也重新恢复了新的生机。
这几年,小李还养了不少牛羊,我的杆子终于不再像往年一样被丢弃和焚烧,而是变成了一袋袋饲料。
真好,我果然是一粒最有用的玉米!
迎来一个新邻居
时光匆匆,转眼已经是2023年了,小李的眼角逐渐爬上岁月的痕迹,人们对他的称呼也变成了老李。这些年,他已经是附近有名的种植大户了,还成立了合作社,村里很多人还会到他这里务工。
又是一年春天,我再次在熟悉的土地里发芽。这些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老李原本一直扛在肩头的锄头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功能不同的农业设备,种植、覆膜、收割都是全机械化。每次来看我们,老李都有专门的代步工具。
今年,我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在我和伙伴中间的田地里,居然出现了其他植物的身影。
要知道,老李向来勤快,以前人工种植的时候杂草都是除得干干净净的,更何况现在机械化种植的时代,怎么还会有杂草的存在呢?
“我才不是杂草,我是大豆!”身边的小不点冲我喊道。
“哼,不管是啥,长在我的身边就是不对,等着吧,老李很快就会把你拔掉。”
好像我的期待落空了,老李虽然常来看我们,但是并没有把这些大豆苗拔掉,反而会时不时查看它们的长势。
“培训老师说,玉米完全长大后的高度大概在2.6米,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距离应不小于60厘米,这样不仅大豆的透光透气问题解决了,玉米株本身的透气性也增强了,在玉米株数不减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大豆的播种量。”老李向村里的种植户介绍着自己的种植经验,他说这叫全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这两年刚刚开始推广的新技术。
原来如此,那我以后就要和这个小不点做邻居了。看在邻居的面子上,我告诉小不点会帮它遮着太阳,毕竟这里的夏天可不好过,一不小心就要晒伤。
什么?小不点还说要报答我。我比它高大多了,它怎么报答我?我笑了笑,没有回话。
好奇怪,往年老李施肥后,随着我吸收的时间越长,地里的养分也会稀释,今年怎么感觉源源不断呢?
“是我的作用啦,我根系的根瘤菌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我说了会报答你,没骗你吧。”绿油油的大豆苗洋洋得意地摇晃着自己的身体。
原来如此,这个新邻居真不错。
当年秋收时节,我依旧保持着亩产850公斤以上的收成,而我的小兄弟每亩也产出了100公斤以上的收成。听老李说,今年每亩地比以往多收入了700多元。
嘿嘿嘿,小不点,新的一年我们又见面了,今年一起努力,给老李更大的惊喜吧!
记者手记:
这是属于一个普通玉米的故事,在青藏高原上的干旱山区,一张并不起眼的薄薄塑料膜,在当地数十万亩广种薄收的干旱山地里,长出了千斤粮。一项利用两种作物生长上的边行效应,让“一地两收”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是属于一粒玉米的传奇,亦是属于不断发展探索的“三农”人的传奇。
相信在这片养育了无数人的土地上,还将有更多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