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白晨瑞
仲夏时节,行走在起伏叠嶂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联合山之间,山间的云彩翻滚涌动,远处的村落映着淡淡的朝霞。今年是青海省投资集团派驻帮扶巴州镇大焦土村第一书记李军驻村的第3个年头,三年的时光,那些田间地头的泥泞脚步、牛棚羊舍间的匆忙背影、群众炕头上的暖心叮嘱……大焦土村早已成为他深深牵挂的“第二故乡”。
修建一条“便民路”
大焦土村位于巴州镇东16公里,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多处村级道路由于雨季水毁、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对村民生产生活和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连接总堡乡主干道上有30多米长的路面损毁严重,存在严重道路安全隐患。
看着村内破损的道路,为村民修缮道路成了李军最大的牵挂。
从实地考察到道路修缮施工项目立项申请,再到施工资金落实到位,李军积极与帮扶单位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部水电公司沟通协调,争取到8万余元资金,与巴州镇党委、政府共同修缮完成大山社、上湾社、下湾社、大泉社等村社的乡村道路。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火车头”带动作用,鼓励村“两委”、党员、脱贫户等自发加入修缮队伍中,通过“以工代赈”使用村劳动力30余人次,租用闲置农机24台(次),为村民增收4万余元。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乡村道路修到了群众心坎上,如今,村民依靠着便民路,把鲜活的农畜产品销进城,将期待的快递包裹带回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办理一批“民生事”
驻村三年,李军早已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熟悉村里的大事小情。
“李书记,又下村去啊,进家来喝杯茶。”一路上,村民一见着他就热情地打招呼,李军走走停停,微笑着回应。
“老安,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孩子外出打工了吗?”“土豆培土都搞完了啊,地里的草都拔了一遍吗?”“老马,合作医疗交了吗?”“地震之后房子维修加固你们还满意吗?孩子今年是不是高考啊……”从农业生产、“两金”缴纳,到教育、医疗、就业,再到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各个领域,在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的聊家常中,一句句对村民急难愁盼的“民声”牵挂,被落实为了一件件为民造福的“民生”好事。
“我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大家重点聚焦的大多都是脱贫户和监测户,但是村里的一般户因为患病或者上学等各类原因也需要进行及时关注帮扶。”李军认真地叮嘱工作队员。
村民冶得录就是李军口中的“一般户”。2023年,冶得录不幸确诊肺癌,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妻子在外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一家三口喘不过气。李军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冶得录详细讲解了社会救助相关事项,希望在政策范围内,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这个困难家庭。在主动询问对接镇民政工作人员后,李军到相关医院及学校提取证明材料,帮助冶得录一家人办理了低保。
“李书记经常来,说实话我家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谢谢他跑前跑后,帮助我们享受低保政策,给了我们全家希望。”受到救助的冶得录感激地说道。
今年来,李军组织大焦土村驻村工作队重点对全村78户脱贫户、1户监测户以及低保、特困供养、重残、大病重病等进行防返贫监测大排查,帮助民政协调因病因学等临时救助9户47485元,申请增加低保人员6户11人。
了解脱贫户、监测户就业意愿,协助申请交通补贴56人次,走访慰问脱贫户、监测户、一般户共43户200余人,慰问物资共计折合2.4万元……李军用实际行动真正成了群众身边的知心人、贴心人。
敲开一扇“致富门”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李军最牵挂的还是村里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大焦土村的村民仅仅依靠家庭牛羊养殖和玉米种植等传统方式发展产业,增收渠道十分单一。
“现在种玉米也挣不上啥钱,我想出去打工……”种植户向他“诉苦”,养殖户也一脸愁容。“书记,下一步我想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但是养殖成本太高,一过秋天,我就得去别处买饲草回来过冬,价格高不说,运输成本也是一笔钱……”一个个难题该如何破解?
“老王,你们村里青贮饲料这块怎么做的?”“书记,关于传统种养殖你们村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听说你们村里的牛棚建好了,我过来参观学习一下?”通过多方了解与学习,李军对村里养殖大户储存的青贮饲料有了想法。
“马书记,全村近七成的地种的都是玉米,秸秆资源很丰富,如果我们在村里进行收购,加工成青贮饲料,不但能够增加种植收益,还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同时,还有效防止了村民露天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的问题。”李军结合村情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向村“两委”提出了他关于“粮饲兼顾、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发展思路。
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里的老党员马常林听完连连点头,“好好好,在村里办一个青贮饲料加工厂是好事,我同意李书记的想法。”
发展青贮饲料加工产业的这条路子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经过与镇包片领导、村“两委”班子多次商讨和实地调研走访后,李军组织工作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向帮扶单位申请帮扶青贮饲料加工项目,项目现已完工并投运。投运初期,共打包饲草1300余包,解决本村养殖户储存饲草120余吨,带动就业5人,受益农户20户,直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5.5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能够在家门口打工挣到钱,我特别高兴,不仅能照顾孩子,还能帮助父母干一些农活,感谢李书记给我们带来了这样好的产业。”脱贫户陈海龙一说起青贮饲料加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培育一支“潜力股”
“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一直是大焦土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提起村干部队伍,李军的脸上略显忧愁。
大焦土村“两委”班子中,4人年龄已超过50岁,3人文化程度为初中。全村29名党员中,60岁及以上党员13名,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17名,看着村级党员花名册,李军陷入了沉思。“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而我们村的‘两委’班子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如何破解这一‘瓶颈’?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李军说。
“他是返乡大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可以储备。”“她特别熟悉村里的情况,支部的大事小情也愿意帮忙……”李军组织村里的支委进村入户寻、田间地头访,逐户逐人进行分析,按照“年轻化、本土化”原则,从村里优秀的年轻党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挖掘培育,确保把年纪轻、文化高、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同志充实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起初,李军联系毕业大学生马鹏时,他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书记的后备“邀请”。
“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基本都留在了城市打拼,村子里基础条件也不好,要是回村的话邻居们肯定会说好不容易出去念大学了,怎么又回村子了。”李军理解他的顾虑,一遍遍打电话联系劝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现在大焦土村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了。农村天地大有作为。你是大学生,文化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如果你能回村干一番事业,现在就是个好时机,希望你再考虑考虑……”李军“三顾茅庐”的执着,让马鹏、马玉玲几个年轻人有了回村的底气和勇气,都决定回来试一试“后备”。
“现在李书记帮我们联系储备了5名村级后备干部,发展了2名年轻党员,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学历都比较高,村里有了年轻的发展潜力股,明年我就能安心退休了。”村党支部书记马世明感慨地说。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下一步,我们让后备干部也参与到避险搬迁、农业生产、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跟着村干部多学点真本事。”李军相信,家乡的土地不会辜负每一颗努力扎根生长的种子,在老干部的引路导航下,大焦土村将会诞生一支新的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村的发展“生力军”。
心中有牵挂,他乡亦故乡。夏日的余晖渐渐淡去,但村庄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解难题、兴产业、助发展……第一书记李军将继续以实干实绩在大焦土村续写他的“驻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