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一场奔向美好未来的“大迁徙”
——民和县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让群众安家亦安心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29日    

搬出老宅,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憧憬新希望。自“12.18”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在1890平方公里的民和大地上,一场奔向美好未来的“大迁徙”已拉开序幕,261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对象正在有序开展搬迁。

为何要搬?搬向何处?

今年以来,民和县聚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通过政府统筹规划,落实政策补助,群众自主搬迁,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群众应搬尽搬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联合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对全县39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会诊”,明确了全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隐患区域。在此基础上,对群众进行精准摸排,逐户开展调查摸底,一家一户核实,逐户逐人登记,对符合搬迁标准的群众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最终确定了2233户搬迁任务。

同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考虑全县土地资源、医疗教育、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因素,坚持统一规划与“小集中大分散”安置原则,因村因户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搬迁主要以分散建房安置为主,统筹考虑集中搬迁安置,积极引导群众在购买保障性住房商品房进行自主安置

“忧居”到“优居”:安全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民和县以实施“四个工程”为抓手,坚持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作为最紧迫的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针对全县2233户群众搬迁任务按照集中安置一批、分散安置一批、购房安置一批的“三个一批原则,全力加快搬迁安置工作。截至目前,全县2233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户中,上楼安置736户基本完成选房;分散安置293户已全部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的1204户群众“新房”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同时,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1.3亿元,用于避险搬迁土地征用、基础设施配套,动员县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受灾群众让利销售房屋,县属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每平方米2750元的低价面向受灾群众销售保障房,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享受多重惠民政策

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过程中,民和县不仅将看得见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还把养老保险、离乡外出、创业就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兜底等各类“政策包”送到群众手中。增设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众;借助企业用工需求,优先推荐未就业大学生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把更多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千方百计促农增收,种种举措连同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一同搬起,让受灾群众既“安居”“优居”。

“不想搬”到“我要搬”:我心安处便是故乡

民和县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县直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调度搬迁工作。同时,按照“定目标、定时间、定责任”的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专工作县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成立12个搬迁服务小组日夜奋战,指导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一户一户宣传动员、跟进服务。相关乡镇工作人员走家入户讲解政策,带领群众前往县城保障房参观……。截至目前经过全县干部的不懈努力,打消搬迁群众顾虑2千多户群众纷纷开始买房、选房、建房。

“促安全”到“谋发展”:“你好,新生活”

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仅是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在如何做好这项民生工程的“后半篇文章”上,民和县下足功夫,不仅让群众搬出来、住下去,还要能富起来。群众搬迁后,对迁出区进行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全面实施旧宅基地房屋拆除,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对腾退的宅基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开展复垦、复林、复草,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此外,民和县坚持从规划入手,切实加强对涉及集中搬迁安置点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修编及编制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推进搬迁安置点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精品化新型村庄、特色化富民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富民产业新业态,让“新产业+搬迁户”模式成为群众伸手即得的“新饭碗”,充分释放集中安置点地区资源、交通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编校:马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