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西海都市报| 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民和样本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29日    

黄河从这里离开母亲的臂弯。从禹王峡向下望去,黄河如少女般宁静,她温柔地回望故乡,随后一转身,便惊涛澎湃地向大海奔去;春风也从这里吹上高原……四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万亩桃林的桃花竞相开放,宛如绚丽云霞,在油菜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画卷。

坐拥这片金子般的地方,如何盘活旅游资源?在全省上下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浪潮下,民和县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民和样本。

赏花游“出彩”又“出圈”

图片

民和县禹王峡黄河美景。源点新闻记者 赵俊杰 摄

4 月,高原的春天绚烂多彩。民和因桃花享誉省内外,粉嫩的桃花为民和带来名气和人气,对民和旅游业的贡献不言而喻。在创健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过程中,民和县发挥地域优势、气候优势和交通优势,以赏花游为突破口,促进全县旅游业良性发展。

灼灼桃花不负民和。喜讯从首都北京传来: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60 条春季旅游精品线路和 185 个精品景点,其中,民和县“赏桃花·品美食休闲之旅”榜上有名。这也是青海唯一上榜的县域。

对入选的民和桃花源景区的介绍词是这样写的:民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是青海离春天最近的地方。

人勤春来早。粉嫩的桃花还未绽放之际,民和县文旅部门组织 100 余家旅行社到省外推介民和文化旅游。这一次,他们选择到宁夏银川推介。随着兰银高速铁路的建成、银川至西宁高铁的开通,民和与贺兰山下的银川、中卫等地的车程缩短到 4 小时左右。

从甘肃兰州、临夏,再到宁夏银川、中卫,民和旅游的推介范围扩大,触角延伸到从兰西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向西北其他省区延伸,率先在区域内打响民和“赏花经济”的招牌。

民和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朵忠福说,夏季赏花、冬游冰雪,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民和县旅游季节不断延伸,绿色发展的致富效应日益显现。在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牡丹产业链不断延伸,牡丹成为当地发展乡村经济、带动百姓增收的“致富花”。作为民和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南垣村牡丹园日均接待游客达 2000 人次以上,带动景区周边49户村民增收。

为让“花经济”常开常艳,民和县将逐步加快七里花海、西沟南垣牡丹园等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桃花源景区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完善路网体系,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民和样本。

今年五一假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 15.75 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旅游收入 4409.4 万元,同比增长 26.7%。旅游人数和收入均超过2019 年同期水平,文旅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


打造“生态+”全域旅游新格局

图片

游客在桃花源拍照留念。通讯员 白林娟 摄

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的一道峡口,却颇有几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南国风情。被誉为“小三峡”的禹王峡,现已成为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景区里,禹王座椅、禹王擂鼓台、禹王足印、禹王粮仓、禹王洞等诸多景观,传颂着大禹锲而不舍的治水精神。

进入景区大门沿着一条小道往里走,新建的玻璃观景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登上新建的玻璃栈道可以看到,黄河在蜿蜒峡谷的万般挽留下,在山峦间尽情展示着百转柔情,为游客上演一场难舍难分的山河之恋。

近年来,禹王峡景区提档升级,景区黄河玻璃栈道、黄河码头及游船等多个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截至2023 年 10 月底,景区接待游客 10.8 万人次,旅游收入 110 万元,禹王峡成为周边甘肃、四川、青海游客的打卡点。目前,景区已完成道路拓宽、樱花树栽种、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后期计划建设木质栈道以及蹦极、缆车等项目。

依托禹王峡景区、临津古渡接官亭、喇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黄河文化遗迹,打造出了集观光、购物、体验、娱乐、民宿、民俗、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灵魂的旅游线路受到省内外旅行社的热捧。

七里花海已不再是单纯的景区,已成为集花海、民宿、康养、文体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七里花海景区负责人付成才说:“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景区完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游、民俗游、文化游,逐步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大山深处的七里寺一带生态资源丰富,风光秀美,不仅是民和自然旅游资源地之一,也是文化旅游资源之一。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打造,七里花海成为民和的又一张旅游王牌景区。唤醒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造福当地群众的效应正在显现。朵忠福说:“七里寺有青山、碧水和绿地。自从七里花海景区建成后,到七里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 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七里花海景区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民和县旅游部门投入资金,修建公共厕所、设置标志牌等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同时,相继举办冰雪旅游运动文化旅游节、郁金香节等文体活动,丰富七里花海景区的内涵。

近年来,民和县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速景区提档升级、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值得一提的是,民和县依托塘尔垣林区、西沟林区、七里寺药水泉等南大山森林资源,着力打造以生态郊野休闲为主的户外体验、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康体疗养、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非遗+旅游”激发新活力

图片

民和牡丹园各色牡丹摇曳生姿。源点新闻记者 赵俊杰 摄

民和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别具一格,这里有景色迷人的万亩桃林,有文化瑰宝《目莲宝卷》和刀山会,有七里寺药水泉,有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世界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这些自然、历史和人文景点,犹如点点繁星,点亮了这条金色谷地。

今年初,在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民俗村,一场极具土族特色的婚礼登台演出。舞台上两名演员尽情地歌唱“土族道拉”,吸引周边的游客驻足观看。

喇家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以喇家遗址等独有的文旅资源禀赋为依托,积极融入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农耕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餐饮、住宿、民间才艺展演、土族刺绣展示、民族民俗文化传播弘扬等文旅产业,强力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为更多群众带来创业机遇,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民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其中以三川土族纳顿、七里寺花儿会、麻地沟刀山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大放异彩,助推民和文化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近年来,民和县以传承保护、品牌打造、培育队伍为抓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倾力讲好河湟故事,在非遗保护和抢救中打响文化民和品牌,全力守护文化根脉。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民和县持续推进临津古渡、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喇家寨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深度挖掘土族纳顿、非遗展演、文化实景演艺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品牌文化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产品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民和县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统筹推进景区(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品牌、旅游体验感等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县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断显现,“天路桃源·魅力民和”的文旅品牌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