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5月21日上午,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大庄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羊肚菌大棚格外显眼,大棚内务工人员默契配合,撒种、覆盖、拖沟、清理地面杂物,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2022年,民和县核桃庄乡大庄村、大库土村在395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资金和150万元的国家税务总局帮扶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发展起了乡村振兴产业,带动10人以上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按收益分配方式带动大库土和大庄两村村集体发展壮大。
“核桃庄乡能成功种出羊肚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国家税务总局的倾力帮扶。”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安生元说。
自2015年派驻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完成了易地搬迁、道路硬化、水电改造、家庭牧场修建、拉面经济壮大、高原羊肚菌产业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项目。如今,大库土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3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3万元,全村整体实现脱贫,被海东市委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村”称号,从一个后进村、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步伐越走越快。
羊肚菌种植、大库土村变迁,只是国家税务总局定点帮扶民和县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税务总局累计帮扶资金1554万元,为民和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自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761万元,在民和县实施各类项目25个,有效促进了“五个振兴”统筹推进。近几年来,谋划实施的羊肚菌种植、肉羊养殖等项目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就近就业,智慧黑板、电脑、DR设备等一批教育卫生紧缺设备的补充补齐了民生领域短板,帮助对接的民和总堡大葱等品质优良的蔬菜也即将加工成蔬菜包被送入到康师傅等大型品牌生产线。通过线上渠道,民和果蔬、牛羊肉等一大批优质农特产品飞出民和、销往全国,实现消费帮扶5300余万元,带动55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国家税务总局在帮扶期间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目前已有10余家意向性企业帮助民和县种植、加工、销售农特产品,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
今年,民和县充分发挥帮扶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把钱用在健全项目联农带农机制、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和民生急需等工作的紧要处,高原羊肚菌特色种植基地带动10余名低收入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敬老幸福食堂为200余名高龄老人解决了就餐难题。尤其是谋划实施的北山乡马铃薯集中销售点建设、峡门镇林麝养殖繁殖、学生课桌椅及高低床购置、灾后集中搬迁安置区基本生活保障项目等15个项目,都聚焦了当前的发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