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北山:守着“压舱石”链出“好日子”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09日    

图片

5月8日,晴空万里,郁郁葱葱,沿着蜿蜒而上的柏油公路我们来到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德兴村德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哒哒哒”地机械声中,两辆并肩工作的机械在农田里来回行驶,旋耕机走过的地方土壤变得松软,畦垄播种一体机将种薯和化肥播撒在土壤里,形成的畦垄像彩带平铺在田间。
“从4月24日开始采用机械化种植马铃薯,今年种植800亩,已经种植500多亩,预计在五月中旬可以全部种植完成”德兴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斌介绍时说。

图片

采用机械化种植速度快、效率高,省时省力还省人工。王兴斌告诉记者,目前已购置4辆机械,一天能种植30余亩,今年还将撂荒地整治后的9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马铃薯,就想让北山马铃薯继续成为北山乡的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是基础。北山乡按照“四个工程”工作任务,立足独特土地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将马铃薯种植作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建基地、育主体、培龙头、促营销、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北山乡党委副书记王光荣说道。
据了解,北山乡整乡搬迁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的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21万元,扶持德兴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本村1300亩耕地种植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农作物。

图片

去年,在德兴村打造的省级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点基地通过验收。今年,在此基础上,该合作社融入民和县委、县政府打造推广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的战略中,积极联系县农业农村局解决80吨种薯和60吨化肥,让“小土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产业发展更稳固,也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增加了收入。65岁的德兴村村民李富花和工友们一起在马铃薯储藏窖前切着种薯,一天一百,断断续续已干了二十多天,听到会计已经在打工钱的消息,李富花和工友们笑的合不拢嘴。

图片

“我们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务工,目前有20余名村民务工,在后续秋收时需要大量人手,近五年来,仅发放务工费已达150余万元”王兴斌说道。“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两袋马铃薯作为分红到德兴村每家每户”。
种养结合农业“压舱石”更稳。而家庭牧场也成为了北山乡持续走稳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走进永进村铁祥炜的养殖大棚,130余只草膘羊正在跃跃欲试等待着散养“放风”。
铁祥炜告诉记者,在四月份已经出栏出售了70余只羊,剩余的羊全部订购流入本地餐饮市场。

图片

而像铁炜祥这样的种植大户,北山乡还有60户,预计出栏牛羊等6000余只。据了解,北山乡耕地2.18万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农作物,今年,共有29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油菜、小麦11800亩,吸纳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王光荣表示,下一步,北山乡将乘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做大做强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推进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