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西海都市报| 忙碌的身影传递温暖和希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安置点见闻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西海全媒体记者 周建萍 吴梦婷/文 赵俊杰/图

12月25日,晴。10时许,一辆辆满载爱心物资的车有序驶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挂在车前的一条条暖心语横幅格外耀眼——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不要怕,我们的心时刻与你紧紧相连”“勠力同心 勇毅前行”……

震后一周,看着每天穿梭在村道上的车辆,中川乡金田村村民何英秀都要仔细瞧瞧横幅上的字。

“很少在村里看见这么多大车,都是来帮助我们的,感谢的话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何英秀说。

彼时,她身后一顶顶安置帐篷上,红旗猎猎,村民们商量着重建家园的大事。

星夜奋战 帐篷办公室灯火通明

何英秀说:“这几天最前面那几顶帐篷的灯着到天亮呢,进去出来的人脚底下也快,抱着资料来回跑。”在中川乡金田村3号安置点,何英秀和家人住的帐篷旁,就是民和县委、县政府的一个帐篷办公点,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连日来,从处置突发状况到村民们陆续安置过渡,从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到启动灾后重建各项具体工作,作为当地的党员、干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同各路救援力量一起,星夜奋战,共克时艰。

地震发生后,省、海东市主要领导和工作专班第一时间赶赴民和县蹲点指挥,在中川乡成立前线指挥部,奋战在救援现场,对省、市、县三级救援力量混合编组,扁平化调度指挥。

民和县委、县政府也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从13个工作任务较轻的乡镇单位抽调60余名精干力量,做好遇难者家属和失联人员家属的安抚善后工作,发放救助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和适应生活节奏,回归正常生活。

同时,民和县31名县级领导立即下沉灾区开展救灾摸排工作。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由10个工作组带领,时刻不停、轮番上阵开展救灾工作。

中川乡的一名党员,地震发生十分钟后就已到达砂涌地质灾害现场查看灾情,紧急疏散村民;在震中村庄、各个安置点、保畅通施工现场,党建工作专班组织救援、分拨物资、安抚群众,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和主心骨。

何英秀说,正是有了一个个奋不顾身冲在一线的人,他们才能安心睡觉,踏实吃饭。

多方协调 每天接打200通电话

“一会儿还有一批物资要送过来,车号和联系人方式我都发给你,请立即协调。”

“今天记录本上的内容还要再精细一些,核对的时候仔细再仔细,这都是大家的心意,不能马虎。”

短短5分钟,中川乡金田村监委会主任杨寿元就接打了6通电话。他左手拿着充电宝,右手不停地接打电话,协调各方事宜。

在各个安置点,像杨寿元一样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好多人平均每天接打的电话至少在200个以上。”杨寿元说。

这些天,奋战在一线的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力搜救人员的同时,一方面全面摸排搜救受困群众,以最快速度把救灾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有棉衣穿、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医疗服务、有卫生防疫举措、有安全温暖的临时住所。超负荷接打电话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恪尽职守 来回日行5万步

“老刘,你嘴上的疱越来越多了,抽空得喝口水、抹点药。”由于着急上火,加上睡眠不足,中川乡人大主席刘培俊的唇周长出了很多疱疹,听着同事的嘱咐,他连连点头,却总忘了自己也是个病人。

地震发生时,刚加完班还没睡的刘培俊接到草滩村村民的电话后,二十分钟内便和两名同事赶到现场,组织村民自救,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关键时刻,大家都忙,我也不能掉链子。”先后参与过玉树灾后重建、雅安地震救援的刘培俊第一次在家乡遇到地震,好在之前积累的工作经验能派上用场,所以找他帮忙处理事儿的人总是很多。直到有一天远在外地的朋友发来一张他连续多天微信步数“霸榜”的截图时,他才知道自己和同事每天要走将近5万步。

“天寒地冻,全省上下的消防队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等救援力量为了尽快救出失联被困人员,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克服困难、连夜作战。我们作为本地干部,一定恪尽职守,和大家共克时艰。” 刘培俊的几句话,道出了当地干部的心声。

正是看到各方救援力量的集结,在灾区救援现场,不少村民自发过来帮忙,亲帮亲、邻帮邻。“这么冷的天,又遭了这么大的难,大家都不容易,但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草滩村村民龚尕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