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以问题整改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问题整改扎实有效、成果巩固持续强化、短板弱项不断补齐、群众增收成效明显,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主要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问题整改高质高效。全县上下将问题整改作为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以最有力的担当、最有效的举措、最务实的作风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问题整改工作的各类会议文件精神,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十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1+10+N”工作方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全面攻坚各项整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了国家和省级反馈的48条问题整改任务。
产业基础更加厚实。围绕“6园+9带+N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结合问题整改和乡村振兴产业提效年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冷水鱼、食用菌、蛋鸡、大葱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今年,受市场价格影响,总堡大葱出现滞销,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干部拓销路、扩渠道,在较短时间内销售大葱500吨,解决了菜农燃眉之急,增加了种植户收入。
务工就业更加稳定。坚持从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劳务输出两个方面靶向发力,在以工代赈、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安排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人群务工就业。深入挖掘县内外就业资源,举办招聘会30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0.57万人(次),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人数达1.99万人(次),实现了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双提升。
收入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要务,围绕产业和就业统筹施策,全方位推动群众增收。制定68项政策补贴台账和重点人群家庭收入支出日记账簿,做到应发尽发、应统尽统。全县脱贫人口预采集人均纯收入达14107.92元,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较高水平。
监测帮扶更加精准。紧盯“八类重点人群”,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年内纳入监测对象203户962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659户2814人,纳入率达6.26%,风险消除率达53.06%,做到了及时识别、及时纳入、及时帮扶,有效防止了群众返贫致贫。
项目进度持续提速。项目实施乡镇和部门抢抓施工“黄金季”,全力推动项目快建、资金快支、投资达效,中央、省级、东西部协作资金支出率分别达92.12%、92.66%、87.7%,项目完工率分别达88%、87%、71%,项目陆续进入验收阶段。
利益联结日益完善。我们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以来实施的各类产业项目,制定了《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专项行动方案》和《全面摸排及盘活产业项目资产工作方案》,对问题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制,21个问题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效益得到进一步巩固。
驻村帮扶更加高效。各乡镇、各部门全面加强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建立驻村干部任务清单,严格开展日常巡查、督导检查,倒逼驻村干部端正态度、遵守纪律,履职尽责、真抓实干,有效杜绝了“两头跑”等现象。375名新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通过40天的“以老带新”和多轮次的培训,迅速了解村情、熟悉政策,实现了工作平稳交接。(编校: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