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和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立足独特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坚持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因村施策,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明确发展思路,在探索发展上持续深入。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规范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时研判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协调各行业部门共同推动村集体经济长足发展。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赴外地观摩学习,通过学习“找差距、取真经、拓思路”,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村集体经济资金3789万元,整合各类财政衔接资金,在67个村实施了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全县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多点开花、多元发展的新局面,累计吸纳群众务工3800人(次),村集体年均收益5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聚焦质量提升,在提档升级上持续用力。始终把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补齐短板、打造特色,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做大现有产业。我们聚焦村集体经济质量提升,结合全县“6园+9带+N基地”的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思路,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因素,在马营、大庄等乡镇130村发展牛羊养殖;在125个脱贫村发展光伏产业;在总堡、隆治等乡镇25村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在北山、官亭等乡镇12村发展青绣产业;在古鄯、中川等乡镇13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特色化凸显、规模化发展、品牌化打造的进程不断加快。二是做强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着力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七里寺旅游公路、排子山景区公路、禹王峡景区沿黄公路,开通旅游客运出租车、旅游公交车等,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公路通达条件,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三是做实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村集体资金、衔接资金等,发展特色村集体经济产业,既为群众增加了收入,也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中川乡打造陆基冷水鱼养殖基地,按照村集体独立经营、村集体+企业等多种模式,建成冷水鱼养殖场5家,年产值达500万元。在峡门、核桃庄等乡镇发展林麝养殖,养殖总规模达202只,年产值可达350万元。在西沟、总堡等乡镇发展羊肚菌、赤松茸等高附加值食用菌种植,年产值达1800万元。
压实各方责任,在发展保障上持续发力。一是压实各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工程作为各乡镇“一把手”工程、年度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二是压实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精准实行“一村一策”,立足村情实际,规范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方向、有目标。三是印发《民和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分红资金分配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收益的管理使用,制定下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40条措施》,划分“责任田”、建好“联动桥”,打破部门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难点、堵点,推动形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编校: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