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生态优先 文旅共进
──全力打造山美水美 如画民和
来源:    时间:2023年09月21日    

近年来,民和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强化生态文化赋能,丰富河湟文化内涵,促进文旅+多点融合,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产品体系丰富、服务水平优质、管理运营科学、带动效益明显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文旅+生态,吸引游客体验“向往的生活”。借助民和南大山天然氧吧、“三河间”优势自然禀赋,依托临津古渡接官亭、喇家考古遗址公园、禹王峡景区等黄河文化遗迹,突出三川地区文化旅游核心功能,打造集观光、购物、体验、娱乐、民宿、民俗、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塘尔垣林区、西沟林区、七里寺药水泉等森林资源,打造户外体验、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康体疗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崖尔寺、卡地卡哇寺、弘化寺、宏善寺、马营清真寺、龙合寺等民族特色文化寺院永录民俗博物馆、土族纳顿、道拉等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桃花源、七里花海、牡丹园、排子山生态旅游景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隆治梨花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美食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临津古渡接官亭渡黄河解放青海的红色精神内涵临津古渡接官亭和烈士陵园建成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海鸿国际文化旅游风情街、川海夜市一条街、川海中心等夜间旅游资源,打造夜间经济旅游精品线路以川大高速公路为“轴”,依托黄河文化旅游经济、湟水河文化旅游经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优势资源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具有天然旅游资源优势的生态文化旅游板块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文化旅游板块形成“一轴两带三板块”的旅游格局。截至目前,打造A级旅游景区7个、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有5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四时乡村风光、民族特色风情、体育休闲风趣、地道美食风味、厚重人文风韵等旅游资源,结合特色产业融合创新,涌现出一批林场露营、田野研学新风尚,青绣、土族盘绣等文旅周边,为游客带来文旅融合全新体验,成为游客心中“向往的生活”。

文旅+产业,打造群众增收致富“金饭碗”。积极发挥旅游产业融合带动功能“6园+9带+N基地”农业特色产业布局为牵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体验游、康养度假旅游、自驾观光游形成规模。一产方面,实施产业项目78个,总堡大葱、前河大蒜、隆治黄桃、核桃庄羊肚菌、新民蛋鸡、中川冷水鱼、里长垣牛羊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产增加值稳居全市第一,总堡采摘、西沟垂钓等现代农旅融合发展,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二产方面,依托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积极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1小微企业入驻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抱团发展河湟刺绣、三川土族刺绣等手工产品精深发展,百合黎麦羹、牡丹花瓣茶、灵芝孢子粉等特色品牌产品畅销各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带动2461户10817名脱贫人口增收。三产方面,川口湿地公园、史纳湿地公园、市民健身广场、海鸿国际商贸综合体、川海文旅小镇成为县内外群众观光游、摆摊设点的“新去处”。2020年始,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7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57亿元。三产融合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文旅+历史,走出民和文旅融合“新路子”。坚持弘扬与保护并重,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做好传承保护弘扬河湟文化大文章。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全力保护喇家遗址、马场垣遗址、古鄯古城墙、卡地卡哇寺、弘化寺、宏善寺、马营清真寺等文物遗迹,深挖遗址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古镇官亭再现茶马互市繁华景象,明长城彰显魅力民和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大禹故里、临津古渡接官亭、喇家遗址等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遗迹的宣传和展示工作,探寻远古文化之旅成功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加快非遗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深入挖掘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绣”品牌享誉全国“七里寺花儿会”“三川土族婚礼”“土族纳顿”“麻地沟刀山会”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安召纳顿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活文献”;延续与兰州市红古临夏州积石山县历史渊源,从文旅信息协同发布、文旅宣推互通互联等7个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进一步提升三县区文体旅游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编校:马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