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县外媒体看民和】海东日报| 在民和大庄,聆听一曲民间传统音乐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27日    

图片

□文/祁国忠 图/李景鹏

在海东, “大庄”这个地名算是高频词。我曾详细统计过海东地区名为“大庄”的地方,一共有15个之多,而这还只是乡镇和行政村,要是算上一些自然村,这个数据可能还得再加上很多。虽然有这么多地方被称为“大庄”,但真正以乡镇名存在的还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回族乡。

大庄乡位于民和县中东部,乡政府驻地大庄村,距县城东南60公里。它东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新寺乡,南连转导乡、马营镇,西部、西北部和北部与本县总堡、隆治两乡接壤。

走进大庄,原本平平无奇的“两山夹一沟”的地理形态,让人眼前一亮;古老部落的神秘故事,让人充满想象;独特的方言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回族宴席曲,让人回味无穷;精致的牛羊肉,让人垂涎欲滴。

村庄散落大山上

在民和县城做餐饮生意的马海龙是土生土长的大庄人,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民和籍作家张映录的邀请下,他爽快地担当起了此次采访的向导。

从民和县城进入大庄乡,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从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经隆治沟南上,过隆治和总堡两乡后到达;另一条是从川口镇出发经巴州沟南上,过巴州、古鄯两个镇后到达。由于大庄、隆治、总堡、马场垣四乡镇所处一沟,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地理,马海龙建议我选择第一条路线进入大庄。

“这里是下川口,是这个川的最北部,也是这条沟进入湟水河的口,所以叫下川口,历史上的允吾古城相当有名。”“这里是隆治梨园,除了梨之外这里的苹果也特别出名,这些水果主要还是因为它所处小盆地的地理特性所决定的。”车子在行进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张映录和马海龙两位当地人便会给我讲解一些当地特色。五十分钟的车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进入大庄,我便开始“打量”起它来。大庄乡南北部是浪塘山支脉,中间是一条被称为西纳河的季节性沟。据马海龙介绍,该沟发源于浪塘山,贯穿大庄乡后,最终流入盐锅峡。站在高处,纵观大庄乡的地理特征,不难看出它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其实,这种地形在海东很多地方都会见到,一般村庄都会分布在较为低洼的“谷”内。但大庄乡下辖的15个行政村中,“谷”内只有6个村,其他都散落在沟谷两侧的大山上。

马家川是西纳河其中一条较大的支流,“川”内村庄全部分布在支流两侧山上。“马家川不是川,出来大门就是山,隔沟说话耳边站,走路还得大半天。”这句流传于马家川的谚语,形象幽默地道出了这里的地貌特征。正如谚语中所说,马家川不是川,确切地说应该是“马家沟”。值得一提的是,从马家川南侧的山上放眼东望,对岸便是甘肃省的永靖县。“青海东大门”的称呼由此可见一斑。

在马家川的最顶点,坐落着一处保存完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马家川烽火台。它属于民和境内的“明长城”系列,与周边的几座烽火台互相呼应。

“西纳”一词有来头

西纳沟看上去只是一条水量不算大的沟,但在历史上,“西纳”一词却大有来头。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记载,大庄乡原名西纳沟,居住西纳部族。西纳部族在青海历史上是一支比较显赫的部族。

奇特的地名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记载,西纳部族因兵燹外迁。而这正是现在的大庄乡没有西纳部族的原因之一。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庄乡孟家村没有孟姓人家、哈家圈村没有哈姓人家、韩家岭村没有韩姓人家、三家湾没有三姓人家。马海龙告诉我,哈家圈村是当时总堡哈姓人家的圈舍所在地,而三家湾或许是刚开始住着三姓人家,也有可能刚开始只住三户人家。

孕育回族宴席曲

在与一位村民聊天中,我发现他的方言很有意思,既没有民和当地口音,更不像西宁、平安一带的口音。问其原因,他告诉我,大庄乡除两个村外,其他村庄的口音都与兰州口音相似。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记载,大庄乡大部分为回族,清朝同治末年,清政府安置兰州回族移民于此。

在河湟地区的回族聚集地,我们可以聆听到古老心灵的回音——回族宴席曲,在大庄乡自然也不例外。回族宴席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纯朴多姿的民族风情,纯朴独特的艺术魅力。

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当儿女成人之时,便为儿女操办婚礼,将这一婚礼仪式称为“办宴席”;前来贺喜的人称之为“吃宴席”。在婚礼“吃宴席”的场合中演唱的民间歌曲,称为宴席曲。回族宴席曲是回族婚礼中演唱的一种民间歌曲,也称为“家曲” “菜曲”。

回族宴席曲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五类。宴席曲多以方阵队形对舞,舞蹈主要有“鹰舞”“鹦哥舞”“狮子舞”等。一般的散曲、季节歌、五更调都可以边唱边舞,也可以采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由于回族歌曲常用凤凰、蝴蝶、牡丹、鸽子等雍容华贵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起兴,所以起舞时手臂动作多变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风凰展翅,动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羊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自如、头部碎摇和敏捷地摆动、眼神配合巧妙,这些都抒发了宴席中的喜庆欢快之情。

回族宴席曲的曲调大都婉转而又柔和,歌词优美而又动听,节奏欢乐而又轻快,气氛喜庆而又热闹。演唱者边歌边舞,有时唱到动情处不期然间众人会齐声合唱,使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为新婚典礼锦上添花,喜中加乐。除了欢快、风趣、喜庆的一面,宴席曲的灵魂在于它所携带的浓浓的忧郁。

民间歌者的从艺路

此次的向导马海龙是演唱“花儿”和回族宴席曲的行家。他的父母亲都是崇尚农耕文化的世代农民。不到十岁,马海龙便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花儿”和民间小调。年龄稍大些后,每年他都会跟着爷爷到七里寺“花儿会”看“花儿”歌手们的独自演唱和打擂台比赛的实况。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马海龙的心田里不由自主地种下了常青的“花儿之树”。

此后,马海龙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常是寻找一切机遇去听村里的大爷们在捻线、下棋时所唱的回族宴席曲等民间小调;也忙里抽闲到田间地头、场院农舍畅听大妈们在耕种、拔草、打场等时唱的“劳动花儿”“时尚花儿”和“爱情花儿”;有时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伙伴们到山间田野里漫上几首“花儿”。

通过不断地请教学习、切磋交流、实践探求,马海龙的“花儿”和民间小调知识及演唱技艺也慢慢地得到了深层次的融合和多方面的提高。

后来,马海龙当了村干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期间,但凡县、乡政府举办文艺活动,他都是踊跃参加、积极展现,一次次给听众们送上了自己美好的心声。

但是马海龙觉得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临场驾驭能力还欠佳,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些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演唱技艺和水平,他购买了“中国花儿王”朱件禄的原始录音带和磁带,在吃饭、休息、劳动的时候听……通过反复的听和跟唱、试唱等方式,慢慢地吸收和消化了老艺术家的发声、咬字、运气等技巧。

即便这样,马海龙还觉得缺了点什么。为此,1998年1月份马海龙特意拜七里寺国家级“花儿”传承人赵存禄为师。“师傅对我在‘花儿’歌词的选用、格调、特色、表达方式、编写、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的讲授和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马海龙说,“虽然师傅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要把他未尽的事业发展好、传承好。”

马海龙也曾多次参加民和县文体局举办的培训班,以及“花儿”演唱活动,在演唱活动中,因他的音色独特,吐字清晰,深受当地听众的喜爱。

近几年来,作为一名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的会员,马海龙一边进行尝试着“花儿”研究,编写的六首抗疫“花儿”被选编在《抗疫“花儿”漫河湟》一书中;一边选带了十多位学生,目前他们在学习上积极进取,竞技状态良好,有望在“花儿”比赛中有所斩获。

新产业掀开新篇章

当问起大庄乡的美食时,马海龙不假思索地推荐了“牛羊肉”。“牛羊肉哪都有,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大庄的羊肉味道这么好吗?”在我还在考虑怎么回答时,心直口快的马海龙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里的山上有种当地人称为野葱的植物,牛羊吃了这种草后,肉不仅没有膻味,还带着一种特殊的香味。

手抓羊肉是马海龙茶餐厅的招牌美食。马海龙说,手抓羊肉的烹饪无需太多的技巧,要想它的味道好,关键是要看羊肉本身。身为大庄人的马海龙,不嫌路途遥远,坚持用家乡的羊作为手抓羊肉的原材料。

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的自然条件,一度让大庄乡经济较为单一。

要想在大山里发展产业,畜牧业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自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庄乡党委、政府就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盼,积极谋划产业品牌,引进西门塔尔基础能繁母牛,由原先养殖羊向牛羊结合、以牛为主的养殖方向转变,改良品种、繁育一体的发展方向全面形成。截至目前,全乡养殖户达到1526户,比2015年增加622户,牛存栏量从2015年的534头增加到现在的1800头,羊存栏量从2015年的5376只增长到现在的22000余只。

按照“稳粮、促畜、优饲、育特”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扶持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农牧联动、草蓄结合”的民和模式内涵,大庄乡已形成种植业以全膜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以西门塔尔牛、杜拜羊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乡种植全膜玉米1333公顷,年产青储饲料5646吨,玉米秸秆4万吨,为牛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充足的饲草基础,为全乡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