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海东日报| 总堡葱 十里香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19日    

图片

□本报记者 张璐 实习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6月14日,夏日炎炎,微风吹拂,晴空万里。行走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的田间地头,葱香味儿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排排相连的葱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树林处。

近年来,总堡乡依托良好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培育种植大户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群众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我们从去年开始试种大葱,总共七个品种。经过一年的种植比对,最终选出了最适合总堡乡的葱苗——‘日本钢葱’。这种葱不易腐烂,易储存,而且产量高,一亩能产1200斤左右,很受市场欢迎,别看是一根根小葱苗,却有效带动了我们乡的经济水平。”总堡乡党委书记金复云介绍,今年在去年80公顷的基础上该乡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了166.67公顷。

据了解,日本钢葱适宜在总堡乡一带生长。优质的土地资源,黑土和红土混合的土质,使葱苗有更好的生长环境。随着试种成功,今年开始总堡乡大规模种植日本钢葱,在此基础上全力推广机械化生产,为种植户配备了旋耕机、栽葱机、覆土机等机械,教会了种植户覆膜、斜栽、直栽3种种植方法。

来到总堡乡总堡村的田间地头,目之所及是一排排隆起的土堆,凹陷的地方插着一簇簇葱苗,大葱种植大户蔡金福正在田间指导村民种植,一幅积极忙碌的势头。“这块地总共5.3公顷,已经种了5天了,一天可以种0.5公顷左右。”蔡金福说。

说起蔡金福,他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早年在兰州市化工厂打工,30年的在外打工之路让他有了回乡致富的想法。于是,他怀着为家乡作贡献的乡土情怀,毅然回乡,乘着乡村振兴利好政策的“东风”,承包了15公顷乡里流转的土地,加上相关的政策扶持,开始走向种葱致富的道路。

就在去年葱苗试种成功以后,这是他开始大规模种植的第一年。“现在由于葱苗暂时欠缺,15公顷的地只能种12公顷左右,1公顷地可以种2万根葱苗,预计产量可达1万斤,每斤按1元算,能卖到180万元。”蔡金福说。

“一人富,不如一起富”。近年来,总堡乡坚持把培育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总堡葱,十里香。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总堡乡台尔哇村一带就已经种植葱苗,所产的葱皮薄味香,深受人们青睐。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里,当时那个年代,当地大葱种植户还有赶着毛驴驮着葱苗,到县内外以及甘肃永靖一带用葱苗兑换粮食的习俗。

为守住“总堡葱”这张特色产业名片,2022年,总堡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在台尔哇村实施露天种植大葱项目,重新拾起放弃多年的“总堡葱”。

今年,在台尔哇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云的带动下,村里一改往年的老式种法,改用“地膜插葱”的方法。“这种种法每天需要80到90人,到今天已经完成了50%,再过15天左右,就全部栽种好了。今年我们村扩大了3公顷的种植面积,总的种植面积达43.33公顷。80%种植了日本钢葱,剩下的还是种了长白葱和本地葱。”李海云说,台尔哇村共培育了30个棚的“日本钢葱”葱苗,9亩露天葱苗,4亩本地葱的葱种。

“你看,这10亩地里,我们还试种了洋葱,成功后,我们将和大葱进行倒茬种植。”李海云指着一片田地说。

像蔡金福和李海云一样,总堡乡的许多种植大户积极带动周边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种植时期,从移栽葱苗,到浇水养护,葱苗成熟后挖葱,之后包装都需要劳动力,他们的带头引领,无疑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随时都有活做,工钱一天100元,一年下来也能挣个3万多元。”去年以来,一直在葱田务工的村民徐女士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很是满意。

“目前,我们的大葱销往省内和甘肃省等地。如果遇到滞销情况,我们的冷库已经建成运行,将大葱进行保鲜销售,从根本上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金复云告诉记者,今年,总堡乡还建设了鲜切叶加工项目,将蔬菜进行烘干,销售到江苏等地。

对总堡乡而言,大葱种植是总堡乡乡村振兴路上发展特色农业的一次突破;对当地众多种植户而言,这是增收致富路上的一次尝试。在他们看来,注重特色产业的今天,总堡葱必将成为鼓起村民腰包的“致富葱”。

说起未来的发展,金复云说,将继续走土地大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引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为百姓提供务工机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同时,要将过去的粗放化营销转变为精细化营销,深挖乡村资源潜力,打造主题品牌,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探索拓宽营销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开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