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门镇甲子山村第一书记康宜斌的驻村答卷 |
|
|
“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甲子山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如今的甲子山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走进甲子山村,干净整洁的巷道,排排挺立的房屋,房前屋后的花草,家家户户的太阳能灯,青山绿水间林立的厂棚,广场上谈笑风生的老人与橡胶跑道上嬉戏锻炼的孩童相映成趣,交织成以幅安宁祥和的现代乡村画卷。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全镇产业发展示范村,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这一切的变化,都与驻村第一书记康宜斌息息相关。
2020年初,康宜斌受组织选派,带着省人行领导和同事们的殷切希望,来到山高沟深路远的村落─甲子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三年多,该如何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康宜斌一直在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康宜斌说:“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2020年,康宜斌协助完成甲子山村“两委”换届选举,一批有想法、文化水平高、熟悉乡村情况的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同时,积极做好换届“后半篇文章”,通过传经验、教方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等,着力提升村“两委”干部政策落实、产业谋划和带头致富的能力水平,帮助其成长为基层治理、助农增收的行家里手,康宜斌在与村“两委”共同工作中,始终做到公道正派,因才适用、用其所长,充分发挥班子里每一个人的优势和长处,使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激励村上各类人才在基层舞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更大担当、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带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形成强大合力。“多亏了工作队和康书记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的生猪再不愁销路,盈利还多了几番。”村“两委”成员李善云这样说。李善云是甲子山村委会主任,他成立的民和县山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猪养殖场是甲子山村主要产业。他于2012年成立合作社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近两年因疫情等原因,合作社生猪销路成为最大的发展阻碍。康宜斌根据养殖场周边环境及镇政府先行投资建厂基础及存在的困难,协调西宁中支专项投资37万元与合作社签订养殖厂租用合同,按照“三年保产业五年见分成”的标准和“头三年脱贫户,后两年全体村民分红”的实施方案执行。并确立“村企合一”思路,让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借助“一村一品”项目进行消费帮扶,为合作社和村民解决后顾之忧,对甲子山村开展“持续三年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的工作中,康书记带领工作队员有针对性的采取“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为精准帮扶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经康宜斌多次协调沟通且实地研判,西宁中支专项投资46万元与合作社签订养殖厂租用合同,先后带动15名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入股到合作社进行分红收益,30多户农户到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以点带面,盘活了整村经济,2022年甲子山村集体经济收益高达63.73万元,并以“头三年脱贫户,后两年全村分红”实施方案执行了每户200元收益分红。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驻村工作开始以来,康宜斌迅速转变角色,田间地头、林带沟渠、庭院羊圈……一旦村民有困难,他都会带领工作队在第一时间出现,村里处处都是他和村民在一起的身影。一趟趟走家串户,关心群众苦乐冷暖;一次次交流谈心,倾听村民心声诉求,一回族辛勤奔波,真心真情为民办实事;一个个为民项目,亲力亲为振兴乡村。给退伍老人积极落实民政、残联等民生重点部门帮扶政策;对两名小学生持续近3年单独帮扶,并积极协调联系相关企业出资,连续3年为贫困户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50%的费用。截至2022年底,康宜斌积极协调省人行深入甲子山村进行调研和结对帮扶工作累计达近千人次,捐赠款物达百万元,并给镇中心学校捐助电脑、学习用具、校服等用具,折合金额近10余万元。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康宜斌在察民情访民意过程中收集到的村民“呼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解决各类困难诉求的同时,架起了一座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时隔三年,如今再问他,如何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他说:“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带头人’,要自觉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强本领、做示范,抓班子、带队伍,强组织、建堡垒,育人才、挖潜能,牢牢驾稳党建这辆战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一线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贯彻落实。”“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是生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践行初心使命,锤炼意志和信仰,是我的光荣。在甲子山村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收获了太多村民的接纳认可,让我时刻感动着,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又让我激动和高兴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乡村振兴,让我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回望这几年的驻村之路,甲子山村第一书记康宜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