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碌一年只是为了吃饱饭;现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打造属于自己的致富品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近年来,依托丰富的黄河资源禀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审时度势,超前谋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黄河彩篮”、金丝皇菊、陆基冷水鱼养殖、饲草加工、牛羊满圈、桃梨花谷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竞相绽放,在黄河岸畔奏响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大合唱”。
文旅融合促振兴
“现在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计划6月中旬试营业……”6月上旬,记者在位于中川乡峡口村的禹源休闲山庄看到,餐饮、民宿已完成房间装潢和设施配置,工人师傅正在进行庄园环境卫生整治、后厨设备调试等工序,为即将开业迎客做准备。
据中川乡党委书记陈栋介绍,禹源休闲山庄是峡口村依托禹王峡景区等沿黄旅游资源禀赋而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总投资540万元,占地0.3公顷,由峡口村原村委会大院改扩建而成,共有12间住房、28间用餐包厢,是黄河岸畔一处集餐饮、休闲民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体验地。
目前,禹源休闲山庄已由本县一家经营个体成功洽谈承包,即将开业迎客。项目投入营业后,峡口村每年将有10余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还为当地村民搭建了务工增收的平台。
禹源休闲山庄产业仅仅是中川乡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中川乡地处民和县最南部黄河北岸,共有2.67万人口,是一个以土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和睦共处的聚居区。千百年来,亘古流淌的黄河水不仅养育了这里的一方人民,也孕育了景色秀美的黄河风光、气候温润的沃土良田、丰富的沿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禹王峡已经被开发成生态观光旅游景区。而坐落于禹王峡口的峡口村凭借这些资源禀赋,成为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青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
中川乡党委、政府依托黄河旅游资源禀赋,抢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遇,投资650万元打造了集民生服务大厅、土族民俗文化窗口、培训中心、综合办公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投资540万元大力发展休闲民宿餐饮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促振兴的产业发展之路。
养殖走出富民路
6月5日,记者在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基地看到,大棚养殖池中成群的虹鳟鱼苗结伴畅游,身着白大褂的中川乡美一村党支部书记鄂德恩看着池内畅游追逐的鱼苗,眼神里充满期待。他说,这次共投放鱼苗1.46万尾,后续还将陆续投放,计划总投放量达到8万多尾。
养鱼,鄂德恩并不是一个行家里手。怎么办?鄂德恩牵头成立了冷水鱼养殖公司,按照“党支部+企业”的模式,与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民和黄河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泉建立合作关系,养起了成活、产出有底气的“放心鱼”。
记者在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基地看到,除了两个大棚已经投放鱼苗外,一栋建成大棚正在安装调试循环水设备,两栋大棚建设正酣。
据中川乡党委书记陈栋介绍,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基地总投资1417万元,占地10公顷,项目计划修建口径7米的波纹镀锌板帆布养殖池86个、口径6米的波纹镀锌板帆布养殖池36个、三级水生植物净化池3个、循环水处理系统4套及其他附属设施。目前,投资300万元的美一村乡村振兴冷水鱼养殖产业项目和投资170万元的黄河渔业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项目已投产,投资450万元的峡口村乡村振兴冷水鱼养殖项目正在做投产前期准备工作,投资497万元的盘格村乡村振兴冷水鱼养殖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中。
“这个基地以养殖虹鳟鱼为主,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年均向黄河上游库区大水域养殖提供鱼苗56万尾,预计年销售额925万元。”陈栋说。
“一村一品”特色多
走进光明村饲草加工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忙碌不停,施工机械机声隆隆。据了解,该饲草加工项目占地0.58公顷、投资470万元,今年3月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农作物秸秆收获前建成投产。
对于光明村建设饲草加工项目,该村种植大户、光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李相前十分看好。他说,合作社流转村里60多公顷耕地种植油菜、青稞、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秸秆草料,饲草加工项目建成后,光明村包括周边邻村的农作物秸秆将得到有效加工利用,为周边养殖企业、合作社、大户提供上好的饲草料,既增加秸秆草附加值,又能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在前进村“黄河彩篮”基地的日光节能温室内,精细蔬菜长势喜人、果菜满枝。据了解,前进村“黄河彩篮”基地建有103栋温棚,占地17.6公顷,基地建成投产后,农户每公顷可收益3万元的土地流转费,村集体年均可收益5万元的温棚租赁费,还能带动近6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民主村、团结村,成片的金丝皇菊长势喜人,孕育着希望。近年来,民主村、团结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菊花产业,民主村还建成金丝皇菊深加工车间,实现了集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了菊花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和融合化方向全面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民主村、团结村共流转土地28公顷,种植金丝皇菊15.33公顷,每公顷产值达4.5万元左右,金灿灿的金丝皇菊在山沟沟里开出了“致富花”。
“我们一家靠着党的好政策脱了贫,现在棚圈里有8头牛、10只羊,如果今年养殖效益好,我计划把养牛规模扩大到20头以上。”走进河西村村民汪黑麦的养殖棚圈,棚内牛羊悠闲地咀嚼着草料,汪黑麦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老百姓这么好,他靠牛羊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劲头也更大了。
汪黑麦家的“棚圈牧歌”,只是中川乡推进“牛羊满圈”的一个缩影。“牛羊满圈”是中川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提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涉及该乡河西、河东、朱家岭、虎狼城、红崖5个村,养殖业成为这些村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73个养殖合作社、134家养殖大户、715家小型养殖户的养殖规模,一年总收入达7200余万元。陈栋表示,中川乡党委、政府将充分利用全膜玉米秸秆资源,提高秸秆转化利用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促进棚圈经济较快发展,让“圈”内牛羊更满、养殖户钱袋子更鼓、乡村产业更旺。
从前进村的“黄河彩篮”到河西等5村的“牛羊满圈”,从民主村、团结村的“金丝皇菊”到向阳村的“桃花源”,从光明村的“饲草加工”到峡口、美一、盘格3村的冷水鱼集中养殖……在乡村产业振兴路上,中川乡党委、政府统筹布局、因村制宜,脚踏实地走好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