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人物故事】巴州镇:外来女婿乡音难改 民族团结意浓情深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08日    

1984年,年轻的罗发玉从家乡互助来到民和,和爱人在村里安了家,实实在在成了一名羊羔滩村的外地女婿。羊羔滩村生活着回、汉、藏等多个民族,踏实勤奋的品格,让罗发玉很快获得了村子里大部分人的认可。2014年,罗发玉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一定会好好干……”任职九年,羊羔滩村村民对支部书记罗发玉的评价从“那个外地女婿”变成了“我们的贴心人”。

“带着口音宣传”
“罗书记,你来这儿这么多年了,还是乡音难改啊。”听到有人打趣,他笑着回应,“我现在这个口音融合着民和话、互助话,还有村子里的民族方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口音都带一点,这可是我的宣传秘籍。”
走村入户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他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从环境整治到建设和美乡村,从各项惠民政策到乡村振兴,他紧密联系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党支部集中学习、固定党日等活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多次组织党员、村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村里微信群内转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链接。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村里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村风正、民风好,处处彰显着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小事不出村”
各族群众祖祖辈辈朝夕相处,因为家庭琐事、道路土地、民族习惯等等问题难免磕磕碰碰。“矛盾纠纷调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罗发玉坚持从法、理、情多方入手,打开群众心结帮助矛盾化解。在调解开始前,他带领村“两委”、人民调解员分别向当事人和周边邻居深入了解矛盾产生原因,调解过程中同当事人积极沟通,向双方详细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应政策,力求达到双方满意,调解结束后及时回访结果执行情况,做到调解有始有终。
坚持以预防为基点、以网格为单位,组织村“两委”、网格员、党员,充分发挥社情熟、民情熟、语言通的优势,每月定期走访了解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排查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层层调解网络,确保大事小情能够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处理措施,坚持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矛盾解决在当下,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各族群众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居住环境。
“一定要修桥”
村里的学生步行去羊羔滩村小学,需要从三社走到二社,一条河滩成了横亘在小学生面前的“大”难题。“我们的娃要去上学,没水的时候可以趟河滩,有水的时候怎么办呢。”看着村里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发愁,罗发玉暗下决心“一定要修桥”。2018年,罗发玉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和村“两委”制定详细规划,并及时向镇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资金,发动各族群众修建大桥。建成后的红崖头至羊羔滩桥不仅为学生们的求学之路增添了保障,也切实连通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之路,这座桥只是罗发玉带领羊羔滩村发展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现在村头的桥宽敞平坦,一条条巷道平整延伸,文化广场体育器材整齐有序,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说道:“罗书记和村两委为了我们村的桥和路真是没少操心啊,村里的路敞亮了,桥面也拓宽了,我们的生活真正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