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海东日报| “三色”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时间:2023年05月31日    

图片

□本报记者 张璐 郝志臻 摄影报道

党建飘“红”、产业透“绿”、民生添“彩”。

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党建红+产业金+生态绿”三色交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建红” 引领乡村振兴新征程

总堡葱,十里香。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总堡乡台尔哇村一带就已经开始种植葱苗,所产的葱皮薄味香,深受人们青睐。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里,在他们小时候,当地的大葱种植户有赶着毛驴驮着葱苗,到县城内外以及甘肃省永靖县一带用葱苗兑换粮食的习惯。然而,由于大规模种植成本高,农户单打独斗的小规模种植没有多少利润,近年来“总堡葱”逐渐淡出市场。

近年来,台尔哇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提前谋划项目,村里的干部、党员带头流转土地种大葱、作表率、增信心,确保乡村振兴项目高效有序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云率先带头种植4亩大葱,村“两委”、党员等带头流转7.33公顷土地种植葱。

为守住“总堡葱”这张特色产业名片,总堡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在试种成功的前提下,台尔哇村和三家村集中连片种植大葱80余公顷。近年来,大葱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可观,每亩地可产葱2500公斤以上,年产葱1500余吨,年产值450万元以上,每亩可增收4000元以上,并可带动本村50多户21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置身台尔哇村的大葱种植示范点内,宛如走进绿色画卷中。总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金复云告诉记者,在做好大葱规模化种植发展的同时,总堡乡党委积极帮助村干部厘清思路,邀请大葱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多年种葱经验的“田秀才”“土专家”现身说法鼓干劲,规划建设三家村冷库、垣坡村农产品加工车间,大力培养以优秀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为主的销售经理人,努力打造“总堡葱”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不断增强村民大面积种植大葱的信心。

“产业金”释放共同致富新动能

走进总堡乡三家村蔬菜拱棚种植基地的一栋拱棚内,记者看到棚内种植的红笋长势喜人,拱棚的主人李存梅老人正在棚内除草。

据李存梅介绍,三家村气候条件好,小麦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茬露地蔬菜,如果遇上好年景,复种的蔬菜也能有近万元的收入。“今年我承包了2栋拱棚,一个外租,一个种植了红笋,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李存梅笑着说道。

“今年在三家村共建成50栋拱棚,除了种植红笋的6个棚外,剩下的由乐都区金色绿洲果蔬有限公司租赁种植水果西红柿。”三家村党支部书记三维胜告诉记者,这几年,三家村大力发展拱棚蔬菜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这些都是水果西红柿苗,这里种植的水果西红柿每栋棚产量在3000公斤到4000公斤之间,预计6月中旬就能上市,上市的水果西红柿主要发往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地。”乐都区金色绿洲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发元指着棚内长势良好的水果西红柿苗说。

记者又跟着三维胜的脚步,来到了三家村的山杏经济景观林地。林地里,山杏树的枝头已经挂上了果实。三维胜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引进了甘杏,通过高接换优改造技术,改造部分山杏林地,实现生态林向经济林的转化,提高林地利用率,为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建设作出了林业贡献。

树上甘杏,俗称吊死干、花干杏,具有耐贫瘠、耐干旱、易成活的特性,与山杏嫁接亲和力高。树上干杏风味独特,即可鲜食也可制干,果肉、果仁均可食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金复云告诉记者,山杏经济景观林地项目实施后,第三年进入挂果期,第5年进入盛果期。按照亩产鲜杏子产量1200斤、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50.6公顷干杏的利润可达到91.2万元,其林下养殖出售特色鸡和鸡蛋,年产值达到6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同时,该项目对退耕还林后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引领退耕农户对自家退耕地的有效利用,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漫步在总堡乡的田间地头,目之所及的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几年,总堡乡在紧紧端稳农业生产“饭碗”的同时,借助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党建“火车头”带动,激发村“两委”内生动能,在哈家村、总堡村等村集中连片种植娃娃菜、西兰花等6个品种100公顷露天蔬菜,实现连片种植、集群发展,做大做强露天蔬菜产业,持续丰富群众绿色“菜盘子”。

为解决产销问题,全面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总堡乡在三家村投资1000万元修建800平方米的蔬菜保鲜库1座,搭建拱棚220个。保鲜库建成后,一次可贮藏蔬菜800吨,全年可循环贮藏新鲜蔬菜4000吨,按每公斤增值0.4元计算,年经济效益达160万元,还可带动至少100个劳动力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群众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总堡乡党委积极整合各村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

“生态绿”擦亮乡村振兴亮丽底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净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基础。在总堡乡道路两侧,村民们有的用扫帚扫,有的用铁锹挖,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像这样的清理行动,已成为总堡乡大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总堡乡高家村的巷道往里走去,干净整洁的巷道让人眼前一亮,几位老人坐在小凳子上唠着家常,村民高生仓正在把家门口堆积的一些砖瓦往家中搬。村民们介绍,过去这条巷道被柴草、建筑材料占用,原本能过车的巷道变得狭窄拥挤,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连消防车都进不去。

在乡村振兴路上,总堡乡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党建引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领头雁”效应,发动党员群众参与1200余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限期拆除人行道内违章搭建危旧房5处45间,拆除老旧破损广告牌5处,拆除残垣断壁34处、清理沟渠1000米,清理生活垃圾2000余平方米、清理柴草堆230处,新建24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等设施,引导商贩在市场内售卖,杜绝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行为,大力整治违规停车行为,明确划分停车位,通过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形成了良性的乡村环境治理闭环,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总堡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始后,群众自觉站出来认领“职责”,高家村、三垣村、中垣村等村的示范点巷道开始变得干净、整洁,巷口开得正艳的桃花也随着春风摇曳……

如今的总堡乡乡间小路干净整洁,田园屋舍白墙黛瓦,农田巷道排列整齐,宛若走在景区。正在村里广场晒太阳的一位大爷告诉记者,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子环境实现了大变样。他说:“现在村子里的环境挺好的,你看看随便走到哪里,看不到塑料袋,看不到纸屑,看不到垃圾,已经都全部处理掉了。

“前些年这房前屋后全都是生活垃圾,时间一长,很难拾掇,现在有了村规民约,家家户户都得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日子好了,咱们乡里的这些村容村貌也得保证漂漂亮亮的。” 金复云笑着说道。

村庄美了,村民素质提升,各项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高、幸福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