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携手奋进。滨民两地挂钩结对乡镇(街道)7对、村(社区)5对、学校3对、医疗机构2对、村企2对,新时代的征途上携手共进的动力更加强劲;有一个目标叫乡村振兴。1.3亿元的帮扶资金,48个重点项目,深厚的滨民情谊弥足珍贵;有一份牵挂叫滨民情深。6家东部企业落地园区投产见效,累计吸纳1000余人次就业,“造血式”帮扶成为苏青协作新样板;一个在太湖之滨,一个在青藏首站;一座是“诗画江南”山水滨湖,一座是“天路桃源”魅力门户,两座城,一条心。新时代、新征程上,无锡市滨湖区与海东市民和县正在携手共筑东西协作的最美华章。一批批舍小家、顾大家,情洒民和、默默奉献,扎根雪域高原的援青干部中张跃建就在其中。2020年5月,带着两地党委、政府赋予的使命、带着滨民携手奋进的情感、带着对家人和家乡的不舍,张跃建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踏上了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年来,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民和当成“第二故乡”,扎根民和、读懂民和、奉献民和,牢记援青使命,与民和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攻坚克难、风雨同舟,用心用情用力栽下了东西协作的“梧桐树”,以优秀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勇担使命,“筑巢”与“引凤”齐飞。位于民和县川垣新区以东8公里处的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占地956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近3.37亿元。他一遍一遍跑园区,抓招商,谈投资,往返于滨湖、民和两地,随着对民和县域情况的更深了解和园区的深入调研,他更加明晰了民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园区发展的问题短板,在他的协调努力下,175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到园区附属设施配套工程,17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享受优惠政策,先后到位投资资金达2.97亿元,带动2.7万脱贫人口受益。依托滨湖区企业先进科技与成功经验,他大力引进优质企业,其中引进落地民和投资建业的东部企业达到6家,创造就业岗位近200多个,园区成为企业发展、就业创业的孵化基地。利用民和高原富硒土壤优势,他成功引进无锡金芝隆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民和县成立分公司,申请4个国家专利、6项科研成果,种植规模扩大至30个温棚,有效带动周边农民260人就业增收。有了产品还要能销售出去,他一边忙着牵线搭桥,一边亲力亲为组织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苹果电商节”,引导江苏企业当年采购苹果就达21吨,3家高原特色农特产品体验店落户滨湖区,民和的牛羊肉、马铃薯等30多种农产品畅销长三角地区。三年来,累计完成消费帮扶1553.3万元,农特产品带农益农成效显著,为民和输送了先进的滨湖新理念、新经验、新机制、新动力,为区域间交流协作增添了滨湖关怀和滨湖温度。倾心奉献,“民心”与“初心”相映。“诗画江南”的秀才干部,如今变成“青藏高原”的铁血汉子。他始终坚持以心换心,让“身到”变“心到”,“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尽快熟悉县情,打开工作局面,他日复一日下基层、走乡镇,访民情、听民意,开启了调研走访的“暴走模式”,每到一处,他仔细听、详细记,翻开他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密密麻麻的记录,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工作点滴。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民和1890平方公里上的22个乡镇和200多个行政村。在防汛关键期,他深入联点水库坚守一线;在节日节点,他放弃休息深入联点乡镇、寺院蹲点值守,到困难众家中慰问帮扶。三年来,累计慰问困难群众100余次,联点乡镇、寺院、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达90多个。尤其是面对三年反复疫情,他主动请缨,担当起109国道民和县享堂疫情检测点带班重任,带领工作人员朝兢夕惕组织开展车辆消毒检查、人员检测登记、夜晚值班值守等工作,在疫情最吃紧的关键时刻,他主动深入西沟乡、川口镇等乡镇坐镇一线,指导核酸采样、人员转运等工作,并联系滨湖区相关单位和组织开展支援工作,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筑牢青海“东大门”坚实屏障上,他展现了一生为民,一心向党的滨湖干部的“民心”与“初心”。扎根高原,“挂职”与“任职”交融。作为东西协作挂职队伍中的一员,他以在民和每个日夜的付出,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要求,书写“滨湖民和共担当、携手前行促振兴”的故事和佳话。他坚决贯彻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着眼民和“所需”,倾其个人“所有”,在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方面,倾情帮扶、全力支持。三年来,通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牵头选派55名专业技术人员来民开展支医支教支农工作,安排民和县6名党政干部和36名专技术人员赴滨湖区挂职学习,组织36批1062名民和党政干部、教育、医疗等领域专技人员赴滨湖区参加培训。依托滨湖区专技人才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在卫生方面建成了“民和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成功举办两届“东影西行·无锡海东东西部协作影像交流学术周活动”,有效提升民和诊疗水平。在教育方面创新设立“滨湖班”,引进教学团队包班支教,打造一支“带不走”教研团队。并积极协调江苏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职业学校签订了“3+2”校地合作模式。两地人才交流进一步深化,有效弥补了民和县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民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让全县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这位来自太湖之滨“攒劲干部”的关怀与温暖。三载星霜,我知他风雨兼程,途经日暮不赏!三历寒暑,我知他虽非民和血脉,却更似高原之子!归期将近,筑巢引凤的滨湖人即将起身,青藏门户,魅力民和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千山万水,隔不断两地情深,他顷注的“浓浓滨民情”犹如阵阵春风,吹拂着高原大地,滨湖力量、滨湖元素正成为魅力民和的新能量、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