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4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三家村的蔬菜拱棚种植基地的一栋拱棚,棚内种植的红笋长势喜人,春意正浓,这栋拱棚的主人李存梅老人正在棚内锄地除草。
据老人介绍,这里气候好,一年小麦收获后还可以种一茬露地蔬菜,如果遇上好年景,复种的蔬菜也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去年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搭建了2栋拱棚,一个外租,一个自己种植了红笋,盼着今年能卖个好价钱。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总堡乡垣坡村的拱棚种植基地,棚内畦垄上的蔬菜幼苗长势喜人、生机盎然,一名务工妇女正在清除放苗孔的杂草。
“在垣坡村共建成的20栋拱棚,由海东市乐都区金色绿洲果蔬有限公司租赁种植水果西红柿。”总堡乡乡长金复云告诉记者,2022年,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支持下,民和县总堡乡在哈家、三家、垣坡三村建成220栋拱棚,大力发展拱棚蔬菜产业,进一步振兴了乡村产业,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这些都是水果西红柿苗,虽然前段时间受低温天气影响,但现在基本恢复正常生长,好多菜苗已经开花,预计6月中旬就能上市。”拱棚租赁种植企业负责人张发元指着棚内长势良好的水果西红柿苗如是说。
据张发元介绍,他在总堡乡蔬菜拱棚种植基地共租赁79栋拱棚发展蔬菜产业,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亩均产量在六七千斤左右,上市的草莓、西红柿主要发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消费市场。

蔬菜拱棚种植基地的建成,不仅加快了当地设施蔬菜的发展,也为出不了门的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搭建务工增收平台。
记者在建于垣坡村的19号拱棚内看到,两名花甲老人正蹲身在育苗穴盘里添土点种,记者看到,两位老人在空穴盘里添满拌好的营养土,然后用手指戳出洞穴,再放进蔬菜种子,最后覆土完成,整个过程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像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在外面打工没人需要,现在在这里做一些零活,劳动一天就能挣到100元的收入。”花甲老人冉英桂告诉记者,拱棚里都是一些琐碎活,并没有太重的体力活,因此她们的身体能支撑得住,同时早晚还能顾上家里一些零碎活。
据拱棚种植户张发元介绍,他租赁的这数十栋拱棚,可为当地村民提供60余个务工岗位,对务工人员也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都是些细活、零活,只要大家干活细心点就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20栋拱棚蔬菜产业是总堡乡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总堡乡还将着力推广333.33公顷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业、166.67公顷总堡大葱、50.67公顷甘杏嫁接等产业,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