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民和:一体化农机让春耕生产更省力
来源:    时间:2023年04月12日    

图片

□本报记者 张璐 郝志臻 摄影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春日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甲子山村,正是播种希望的好时节。在甲子山村,机械化助力春耕生产的大格局正在兴起,万物在春色中次第“耕”新,一幅春和景明的图景徐徐展开。

在甲子山村委会主任李善云流转的土地上,一台四轮拖拉机牵引着春耕机械正在抢墒春播。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肥沃的土壤被平整均匀地翻起。令人好奇的是,和以往我们印象中数人协作种植的方式不同,这台农机将旋耕、施肥、铺膜、播种“四位一体”联合起来作业,一体完成。

今年34岁的李善云是土生土长的甲子山人,2009年,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他不像其他毕业生那样想要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做出了让许多人目瞪口呆的选择——回家搞养殖。贷款、借钱,李善云在山上办起了民和山云养殖专业合作社。

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小有成就,在养殖路上,李善云不断学习、总结,向养殖户请教……几年干下来,逐渐获得了村里人的认可,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并当选了村委会主任。

农村要发展,一靠种、二靠养。在养殖走上正轨后,这几年,李善云的目光又投向了山上大片的撂荒地。甲子山村曾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脑山村,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在村子里实行易地搬迁后,很多村民因为种植收入低、土地贫瘠等多种原因选择外出务工,许多土地就这样被撂荒。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善云积极组织在家的村民复耕复种,并带头流转了村上数百亩的土地。

“现在外出务工是许多人的选择,但土地是我们的根本。”在李善云的带领下,甲子山村的撂荒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复耕。

作为村里的读书人,李善云总是积极向村民推广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机器。记者在现场看到,当牵引机具前行时,旋耕整地、撒播施肥、铺膜覆土、穴播滚筒等设备有序运转,一体化完成旋耕、施肥、穴播等多道工序作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种植效率和质量。据李善云介绍,这是今年新购买的可享受农机补贴政策的旋耕施肥覆膜微沟穴播联合作业机,日均能耕地1.2公顷。

在李善云的记忆里,过去村里的种植都是靠人工,每当春耕时节,每家每户都要埋头在地里苦干一个来月。这几年虽然有了机器的帮助,但是播种、施肥、覆膜还是要一样样来一遍。今年在相关部门的推荐下,他一眼就相中了这台可以一次到位的种植机器,以前七八个人一起种植的画面彻底成为了过去。

“今年买回来迟了,村民的土地大部分都种完了,明年春耕时我准备提前把机器检修好,让机械化助力村民高效率耕种。”李善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