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郝志臻
小寒时节,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河西村,成排的羊舍里,羊群或走或卧,悠然自得。河西村地少人多,村民们擅长牛羊养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只羊。
祁英西是村里的大学生,2018年,刚刚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决定回到老家创业。祁英西的家看起来非常普通,但院子却很大,紧邻房屋的棚子下有一台大型饲料机,地上堆放着大量干草、玉米秸。
“我现在养了200多只羊,11头牛,刚开始挣得挺好的,但这几年受疫情影响,销路不是很好,现在疫情政策也放宽了,我相信不用几年时间,我的羊就会更多,收入也会比之前更多。”祁英西充满希望地说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记者看到,不同于其他品种的肉羊,祁英西养殖的这些羊公母都有角,角向两侧呈螺旋状伸出,躯干呈白色,头、尾、四肢多黑色或褐色,是地道的藏系羊。它们个个精力充沛,蹦蹦跳跳;牛则温和沉静,有的在吃草,有的则在反刍。祁英西表示,他养的这些羊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一直备受周边群众的喜爱,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现在每斤羊肉的售价在30元左右。
在祁英西的院子内还有一大堆用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酒糟味溢出。为了解决冬季的草料问题,近年来,祁英西用挣来的钱购买了大型饲料机,将收获的庄稼秸秆趁新鲜打碎,进行青贮处理,发酵后的青贮饲草营养丰富,便于消化,适用于牛羊养殖。
“养羊对我来说,是从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成长过来的。如今,能够在家里创业,并且能够提高收入,我感到很满足。”祁英西坚定地说。现在他家一派欣欣向荣,在以前这是不敢想的。“今年,我打算在养殖方式上做一些转变,主要着重于放养的模式,雇用村里经济比较困难的村民帮我在山上放牛羊。”祁英西说,这样一来的话,自己挣了钱,也能帮助家庭困难的村民。
祁英西的创业历程,与河西村党支部书记祁海军是分不开的。“当年他是村里第一户大规模养殖牛羊的致富能手,他的成功,大伙儿都看在心里,在他之后,村里都开始陆陆续续发展养殖业了。”祁英西说。
2008年,33岁的祁海军用200只羊打通了养殖致富的门路,成为村里人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2011年,作为乡里小有名气的“包工头”和养殖大户,祁海军被选为河西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西人,祁海军深知河西村的自然困境——干旱缺水,但也深知河西村祖祖辈辈擅长的营生——养殖。于是,他一上任便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研究制定了河西村“1带2”经济发展规划,即依托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种植全膜玉米,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带动粮食生产和养殖发展。
一晃10个年头过去了,在祁海军的号召下,河西村每年播种全膜玉米均在66.66公顷左右,产生饲草(玉米秸秆)达3000余吨,为推行大规模养殖做足了“粮草储备”。
走进今天的河西村,有近80%的群众在祁海军的带动下发展了养殖业。其中,小型养殖户(10到30只羊)有150户,大型养殖户(200到500只羊)有28户,牦牛育肥户有6户,每户育肥70到80头且长期存栏20头。
“在成立村级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对祁海军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心里,他真的就是村民的主心骨、当家人,有思想,有情怀,也有坚持到底的行动力。”中川乡党委书记陈栋看着眼前的满圈牛羊说。
在祁海军的带领下,近年来,河西村村民以羊养殖为产业特色,由村级合作社带动规模化养殖户年收入增长约5万元,特色养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通过“发羊财”走上致富“羊”关道,谈羊事、干羊活、发羊财,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