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文化民和】青海观察| 再现传统农耕文化的巴乔民俗馆
来源:    时间:2023年01月09日    

李兰花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有一个乡土气息浓郁、河湟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博物馆——巴乔民俗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往昔的岁月。原木的门、原木的窗户、原木的柱子,散发着木料的清香。屋檐下挂着一簇簇玉米棒子,木格窗户边上挂着生锈的马灯,柱子上挂着辫成串的大蒜。

图片


巴乔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河湟农村传统生活用具。龙家良 摄


巴乔民俗博物馆的创办人名叫乔吉福,是本地人。乔吉福喜欢当地的传统饰品、服装、农具等,家中所有的老物件,他都悉心地保存起来。当村里人把一些老物件当垃圾扔到草堆里、墙角里、屋顶上时,他看着可惜,就把这些东西捡回来,擦干净收藏起来,从此产生了收藏老物件的想法。此后,他游走他乡,从偏僻的山村高价收购老物件,他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收集的老物件也越来越多,除了本县,乔吉福还到互助、门源、湟源等地去收购。村里人知道他收购老物件,便把自家看上去没用的破旧东西送到他家里。乔吉福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可供放置的地方越来越小,他就把老房子盖成了四合院,建成了一个家庭式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图片


巴乔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旧式皮袄。龙家良 摄


巴乔民俗博物馆分民族风采、红色记忆、五味杂陈、乡愁、五谷丰登、匠心、不忘初心 七个展厅,收集陈列着两万多件传统农业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博物馆里的门窗,少则有二三十年,多则有近百年的历史。推开一扇窗,跨入一道门,就像打开了一个个历史的宝库。
在巴乔民俗博物馆,传统的农耕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耕种工具、浇灌工具、收割工具、储存工具、编织工具等生产用具,齐聚乡愁厅。厨房用具、照明用具等汇集在五味杂陈厅。五谷丰登区陈列着装粮食的麻袋、“口袋”、皮袋等。民族风采厅里摆放着土族服饰、绣花枕头、头饰、老式皮鞋;红色记忆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类型的纪念章、革命领导人各个时期的照片、画像;《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红色电影画报挂满了墙;还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报纸、邮票粮票、电影播放机,以及《地道战》《东方红》等红色电影胶片,让人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匠心厅里摆放着过去的木匠使用的锯子、刨子、墨斗等家什,还有皮绳、麻绳、马鞍、马蹬、皮袄、长袍、战靴等等。在另一个展厅,中堂里摆放着八仙桌、太师椅;东侧为一大炕,一侧是两个青海传统炕柜,上面摆着一些方方正正的绣花枕头,充满了土族韵味,还有一个印有“民族大团结”字样的火盆;西侧是一张嵌桌,上面放着文房四宝、称金子用的小秤,还有各式鼻烟壶、老式钟表等。

图片


巴乔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衡器等物件。龙家良 摄


巴乔民俗博物馆里收藏的这些琳琅满目的农耕工具、设计巧妙的土族饰品,曾经作为当地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和时代的变迁。这些老物件虽不光鲜,却自有它朴实和厚重的内涵,看似与时代疏远,却承载着传统农耕时代的点点滴滴,能打开人们尘封的记忆。它们所沉淀的,不仅有老百姓生活的智慧,更有一股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