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海东日报| 民和:技能培训让农民冬闲变冬忙
来源:    时间:2023年01月09日    


图片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农民是主角。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满足广大群众就业创业的需求,助力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连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充分利用“两节”前后农村劳动力返乡、群众农闲的时机,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走进位于县城的保育员培训班,来自西宁尚博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们正在为学员们讲述幼儿认知能力、幼儿认知发展、小儿营养基础知识、幼儿学习等相关知识。隔壁的实操室里,学员们正耐心练习为孩子梳头发、画画……提问声中夹杂着老师的讲解声,热闹非凡。
冶梅兰是驼铃小区的搬迁居民,这些年来,她一直在老家务农,虽然一年到头辛劳不断,但收入并不理想。直到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工作的妹妹向她提及了保育员这个行业,让冶梅兰内心有了新的想法。
“刚好之前小区有培训班招生的通知,我就报了名,我们这个班是2022年12月23日开课的,培训班老师的课程十分有用,平时我们还会进行实操训练,并和大家分享学习经验。”冶梅兰说,春节后,她计划在县城附近寻找相关的工作。
比起家政、护理、保育员等工作,机械类的技能学习则更受男性钟爱。这几天,新民乡古代村挖掘机培训同样如火如荼。
培训现场,学员们认真听取培训老师讲解挖掘机的基本操作和挖掘机的基础理论、技术要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上车进行挖掘机实操。
“这些年我一直在工地务工,最近回家过年刚好接到政府通知,说有免费培训挖掘机的机会,我就报了名。在外面学要交几千块钱的学费才能拿到证,在这里免费学就可以拿到证,这个政策这么好,我学出来,在外面也能有稳定的收入了。”挖掘机学员白永鹏说。
记者了解到,该培训班于2022年12月28日开班,为期25天至30天,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学员通过专业系统培训后,能够基本掌握操作方法,结束后会向学员发放证书。
在新民乡,劳务输出是大多数青壮年的选择,在外务工的经历让许多人逐渐认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据古代村“第一书记”毛小平介绍,前期工作队在对村上进行了培训意愿调查后,向县就业局争取了培训班的项目,目前学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反馈也比较好,之后他们也会积极争取一些适合妇女的培训项目,让乡亲们都有一技傍身。
近年来,职业技能培训已经逐渐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经过技能培训的群众,不仅提高了外出务工的收入,也带动了一大批人创业。
马玉花是转导乡接官岭村的村民,2022年2月25日至3月21日参加了海东市臻兴职业培训学校举办的中式烹饪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她在村上经营了一家特色羊羔肉饭馆,即使受疫情影响,依旧顾客如云。
据民和县就业局副局长马显武介绍,前期就业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在群众中宣传培训政策,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确定了培训类型。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民和县认真落实“三核五看六零查”工作法,从师资设备投入、学员出勤率、培训课时、疫情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对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预警通报和约谈问责制度,对培训进展较慢的及时督促提醒,对培训滞后的提出红色预警通报,对确因消极应付、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整改落实,督促推进培训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在全县19个乡镇67个村开展了90个培训班,已经完成39个,其余正在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