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和县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不断完善防汛工作机制,创新开展鸣锣行动,全力确保了汛期安全。
制度化”呼应,险情处置果断迅速。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县干部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的应急状态,防汛期间严格落实提前下沉干部,建立提前转移老弱妇幼、行动不便人员,提前转移危险区域全部人员的“三个提前”转移工作机制。《民和县转移群众安置情况统计表》《地质灾害隐患点转移情况统计表》等表册中,“干活安排谁”“遇事该找谁”“任务都有啥”“工作怎样干”“响应到哪去”“转移往哪送”“遇险怎么跑”等防汛转移安置工作动作模式一目了然。创新开展鸣锣行动,为全县312个村配发铜锣500个,实行“慢锣收拾东西、快锣准备撤离、手摇报警迅速撤离”的叫应叫醒机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发出了防汛“最强音”,敲出了百姓“安全感”。强降雨以来,我们快速有效处置了川口镇北大街北段湟水河南岸防洪堤塌陷、川口镇米拉湾村红崖垣山体裂缝、马场垣乡下川口村不稳定长斜坡裂缝、松树乡路家堡村山体松动滑坡、湟水河金星水电站库区部分防洪堤沉陷垮塌等风险隐患,累计提前转移群众1127户3733人,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同时,我们全力保障转移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开展思想疏导,全面做好转移群众米面油、果蔬、药品以及衣服、棉被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保证转移群众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
“实战化”演练,应急能力持续提升。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水旱灾害防御、防汛等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领域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乡镇、重点部门及山洪灾害重点防治村350余名负责人,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培训班,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结合疫情防控、山洪灾害防御等工作,开展应急实战演练15次。建立乡村两级应急队伍,确定应急信息员378名。在提前不告知的情况下,以“8月12日凌晨5时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为背景,组织县防汛抗旱指挥部24个成员单位和4个乡镇300余人开展综合应急拉练活动,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与兰州安捷救援队签订协议,实现了社会救援队伍与政府力量的有效衔接,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
“常态化”储备,抢险物资充足齐全。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积极储备各类防汛物资,投入资金采购补充1500W便携式电源、发电机等应急物资,全县抢险救援物资品种齐全、储备充足。强降雨发生以来,累计出动人员6880余人次、机械682台次,投入各类抢险物资8830余件,并与机械租赁公司、砂石料厂签订备战和储备协议,储备砂石料、运输车,保证了防汛物资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
“多样化”宣传,全民共防有效构建。一是采用群众直观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通过流动音箱、村广播、小喇叭密集宣传灾害防御指南,将隐患风险点通知到基层一线。通过县融媒体中心、大美民和抖音平台、民和之声等新闻媒介,发布《一封信》,科普防汛小常识、山洪应对视频。二是坚持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发布权威信息,及时通报各类灾害情况和处置情况。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3次,发放宣传物品和手册约3万份,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紧急避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全民共防氛围更加浓厚。三是全面夯实应急值守工作岗位责任,配齐配强值班力量,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发生险情时人员力量充足、发现报告及时、处置高效果断。(编校:肖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