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一站式”调解化纠纷 “一窗口”办理解民忧
来源:    时间:2022年09月02日    

           “一站式”调解化纠纷 “一窗口”办理解民忧

——民和县以作风建设行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今年以来,民和县紧紧围绕推动“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和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目标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举措,提档升级县人民调解中心,打好人民调解“组合拳”,拉好和谐社会“安全带”,汇聚起化解矛盾纠纷的“向心力”,搭建起转变工作作风的“好平台”,为平安民和注入新动能。

“一站式”服务,织密调处“一张网”

“事后调解”向“事前防范”转变。完善县级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建立矛盾纠纷发现、解决、处置以及责任落实、督查督导工作机制,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妥善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逐步建立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工作者等优势资源,组建法律服务宣传团队,制定涉法涉诉纠纷解决方案,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以法治思维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发挥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经济交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帮助基层组织解决涉及土地流转、房屋征迁等敏感问题,有效畅通公证机构参与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工作落实专项活动,进村入户收集矛盾纠纷隐患线索,扩大矛盾纠纷排查范围,解答群众政策、法律咨询,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片面调处”向“重点突破”转变。通过健全完善“信调对接”“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采用“前台分类受理、后台分类转办、结果及时反馈”工作方法,以“线上+线下”工作模式,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互相补位、无缝衔接、全方位联动的调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全力打造以“青海智慧调解”系统为信息化保障,集多种调解方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站式”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体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法高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造良好条件,织密调处“一张网”,进一步推动平安民和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共调解各类案件400余件,其中云调解8件,占全县调解案件的58%

“一窗口”办理,服务群众“零距离”

“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提档升级人民调解中心,以“小窗口”促进“大和谐”。为有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根据需要设置设立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受理登记、分流指派4个窗口3个行业调解室,1个综合调解室和金牌调解室,已纳入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外出务工、医疗纠纷、生态领域、征地拆迁、土地林权、草山地界、消费者维权、宗教、信访、金融、公证、旅游、物业等16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将全县矛盾纠纷都集中在矛盾调解中心处理,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导入、分流处理、集成办理,避免群众越级跑、多头跑和重复跑;采取谈心调解在前、信访诉讼在后的集成多元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联合调处模式,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让基层社会问题矛盾纠纷的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同时16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22个乡镇调委会、312个村级调委会、14个社区调委会、27个寺院调委会、5个市场调委会,1349名调解员充分发挥着排忧解难的“服务员”、止纷息争的“调解员”、化解情绪的“疏导员”的作用,金字塔式的调解架构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构筑了坚实的壁垒。

“单一调解”向“综合服务”转变。调解中心按照“高效能管理、高效率运行、高质量服务” 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通过联合公安、工青妇等部门,采取受理登记、分析研判、形成专班、联合调处、限时办结、办结反馈、跟踪督办、定期回访为一体的八步闭环运行流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按照“1+1+1+N”的功能分区,建设成为“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运行模式,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调解中心实施分类化解,对一般纠纷,现场受理、当场化解,及时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升级激化、带有普遍性的疑难复杂问题,则采用多方联动、多元调解工作机制,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道”的运行模式,联合会商、联合攻坚,让信访、调解、纠纷解决“最多跑一地”,服务群众“零距离”。完善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矛调值班制度,利用律师较强的公信力和专业知识为群众开展法律咨询,劝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为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涉诉信访案件提供坚实法律基础。(编校:马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