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民和:特色产业解锁乡村“致富密码”
来源:    时间:2022年08月03日    

图片

□本报记者 张璐 郝志臻 摄影报道

金丝皇菊生机盎然、三倍体虹鳟鱼在水里自由生长、蔬菜温棚收获满满……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坚持以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图片一:金丝皇菊铺就乡村振兴路

图片

【图片解析】

每到秋季,中川乡民主村的金丝皇菊种植基地便迎来丰收。大棚里成片的金丝皇菊竞相开放,重重叠叠的金色花海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展开,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民主村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一生态优势,赋予金丝皇菊天然、绿色、无公害的高品质,生动地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美丽经济”,也给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村上流转了330余亩土地,种上了软梨树、桃树、花椒树,林下套种了金丝皇菊、白菊和玫瑰。”民主村党支部书记乔维栋告诉记者,白菊预计近日就盛开了,金丝皇菊要等到九月,而这些玫瑰两年后才能带来收益,预计能实现收益10万元以上。

民主村金丝皇菊产业的发展也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每当金丝皇菊进入首茬采摘季,村里的十几名务工人员就会抢抓时节,采下当年的“第一杯”花茶。

“村里流转了我家的4亩地,加上在这里打工,每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和之前去外面务工差不多。”正在菊花地里除草的村民乔永峰说。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村民利益最大化,村上还建起了金丝皇菊加工厂,经过两天两夜的烘烤后,走上市场。

【背景链接】

民主村地处浅山地区,有狭长的河谷地带,热量充足,灌溉、交通等较为便利。群众历来有种植桃树、花椒树、软梨树等经济林木的经验,市场需求也较大。2019年,为搞活村集体经济,民主村计划实施“桃梨花谷”项目,目前已种植花椒150亩、软儿梨50亩、黄桃20亩、金丝皇菊80亩。

近年来,民主村按照“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条好路子,造福一方老百姓”的发展思路,把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作为工作核心,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五年规划,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农村淘宝、村企联建双赢发展等模式,采取“支部牵头、资源入股、集体经营、收益共享”的方式,为群众和企业做好后勤保障,为老百姓拓宽致富路。

【展望未来】

看着金丝皇菊喜获丰收,乔维栋对种植金丝皇菊的信心更足了。

“接下来,我们打算在现有种植基础上,再扩大种植金丝皇菊50亩、软儿梨40亩、玫瑰20亩、白菊20亩,经费预算总计42万元左右。同时,还将挖掘金丝皇菊、玫瑰等农副产品附加值。”据乔维栋介绍,除了烘烤项目,今年民主村还投资了413.3万元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以加工菊花茶为主的饮料加工厂,该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年底投入使用,届时,还将带动15名村民就业。

打造“桃梨花谷”,金丝皇菊仅仅是其中之一。目前中川乡在“桃梨花谷”基地还栽植了2300株桃树、7600株梨树、5000株玫瑰、2万株花椒等苗木。

待到几年后花果溢香时,“桃梨花谷”的花果清香必将洒满乡村振兴路……

图片二:生态养殖激活富民新产业

图片

【图片解析】

“老板,你这个集装箱里养的是什么呀?”

“是三倍体虹鳟鱼,我们这种养殖方式是生态式养殖。”黄河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泉说。

据王永泉介绍,自己之前在外地接触过冷水鱼养殖项目后,想到家乡地处黄河岸边且气温较低,随即决定回乡发展养殖。

经过多方考察,王永泉在老家峡口村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养殖实验之路。2019年9月王永泉结束了三倍体虹鳟鱼的养殖实验,开始了规模养殖。

“冷水鱼养殖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水温要控制在16℃以下,且要保持水的流动循环。”王永泉说,目前他的养殖基地有10个养殖桶,桶均储水23立方米,每个养殖桶能够投放三倍体虹鳟鱼苗约5000尾,180天左右就能出售,3.5公斤以上的鱼每公斤能卖75元,3.5公斤以下的鱼每公斤最低能卖55元。去年他净收入近26万元。

【背景链接】

产业兴,则乡村兴、群众富。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为了找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之路,中川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谋划研讨会,通过现场勘察、民意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拟入库项目的可行性。

记者了解到,生态养殖通过模拟生态系统、自然系统功能,用健康、生态方式养殖,满足人们追求绿色食品吃“土”货的健康需求。加上三倍体虹鳟鱼味甘、性温、暖胃和中、美容养颜、促进大脑发育等综合特点,深受“健康达人”青睐。

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填补了我省冷水养殖业的空白。养殖区域从黄河水中迁至远离河道的岸边,成为生态养殖的案例,保护黄河生态的典型。三倍体虹鳟鱼养殖更是省内首创,拉动了地方经济,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吸纳当地村民从事喂鱼、管理等工作,解决了就业实现了增收。

【展望未来】

为了扩大冷水鱼养殖规模,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2022年中川乡使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050万元,在峡口村新建冷水鱼养殖及带民宿农家乐项目,在美一村新建绿色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据中川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实现年产值95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40余人的就业,辐射带动美一村、峡口村以及周边其他村庄餐饮、就业、生态旅游、养殖基地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虹鳟鱼更加适宜在圆形的养殖桶内生长,因此新建的项目我们对其进行了改善,目前在建的养殖桶峡口村有24个、美一村有14个。”据王永泉介绍,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以“公司+村集体资金入股”的形式进行运营,由公司对各村推选的养殖人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养殖及出售,按照收入进行分红。

“目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初步规划,这几年政策也越来越好,相信我们的虹鳟鱼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大,大家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美一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说。

图片三:节能温室“种”出脱贫新希望

图片

【图片解析】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地处中川乡前进村的泽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103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在前进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林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栋栋大棚内,满眼皆是绿意,其中夹杂着点点红色、黄色的小花,股股暖流扑面而来。

今年46岁的朱德林,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皮肤黝黑,用中川乡副乡长章云仓的话说,“朱书记一年四季都是这个肤色,白不起来,因为他不是在大棚里忙碌,就是在去往大棚的路上……”

大棚里,香甜的白香瓜长势喜人,圆墩墩俏皮地躲在绿叶之间,散发出阵阵清香。棚内劳作的农户除草采摘,配送水果的工人对水果进行包装过秤,然后马不停蹄地装载在运输车辆上送往销售点,好一幅忙碌的收获图。

【背景链接】

自2015年起,中川乡开始打造黄河彩篮产业园,以种植辣椒、菜瓜、香瓜、甜瓜为主,这是我省重点打造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主要开展蔬菜瓜果及果树新产品的引进与推广。

中川乡泽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设施温棚基地是民和县“黄河彩篮”中川乡现代生态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流转当地66户农户的土地建成的103栋暖冬式日光节能温室,实行合作社集中经营,并按年亩均1000元的标准,给66户土地流转户分红,最终实现种植合作社与土地流转户双赢目标。目前,基地温棚内种植的蔬菜不仅有辣椒、菜瓜,还有西红柿、大葱、香瓜、冬枣、桃子等。

“2016年初,朱书记邀请我到温棚蔬菜基地务工,他跟我说每月除2000多元的劳务收入外,还有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村民朱进忠告诉记者,在基地务工时,朱书记将自己所学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使他掌握了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朱进忠说,前几年,常年在前进村温棚蔬菜基地务工的46人中,有1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村里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奔小康,朱书记的功劳不小。

面对乡亲们的一致点赞,朱德林很谦逊,他总是说:“乡亲们,大家希望解决的困难、需要办的事情,政府给咱们一件件办了,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展望未来】

谈到温棚蔬菜基地下一步的发展,朱德林有着明确的思路:“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订单生产要求,在生产环节实行统一建棚、统一育苗、统一移栽、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服务,在销售环节实行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与超市对接的‘三对接’模式,将温棚蔬菜基地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集散基地。”

他告诉记者,今年大棚里又引进了100多亩黄桃,一部分预计明年挂果,后年将全部挂果,而且“黄河彩篮”在前往喇家遗址和禹王峡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接下来,他们将以喇家遗址和禹王峡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旅游采摘业。

“我还打算跟乡上沟通,将800平方米的恒温库利用起来,同时将温棚里个别老化的设备更新一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这个蔬菜大棚发展得越来越好。”朱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