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12日    

“十三五”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省、市对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目标要求和决策部署,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后续扶持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一、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定了《民和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续产业实施方案》,成立易地搬迁农牧业后续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并按照“政府协调、部门履责,群众参与、建管并重、确保效益”的原则开展后续扶持工作。 
(二)压实帮扶责任。调整充实了干部对3406户脱贫搬迁群众的帮扶,帮扶干部每月不少于一次到帮扶户家中走访,协助谋划制定家庭帮扶措施,推荐解决就业增收问题。家庭医生对搬迁群众实现家庭医生履约全覆盖,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开展帮扶工作督查检查,实现帮扶增效、增收目的。
二、就业增收水平不断向好
精准施策,聚焦“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着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一)安排岗位促进就业增收。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为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安排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645人,使645户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增收。二是举办招聘会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务工,在史纳、驮岭安置区组织企业举办农民进城务工招聘会,就业人员200余人,年户均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二)积极引导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搬迁安置的1316户建档立卡户中,有劳动力的家庭1210户,劳动力3141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规模养殖、参与合作社创业、自主外出务工等方式已就业2548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劳动力就业率达78.26%。
(三)精准落实兜底脱贫。对搬迁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应纳尽纳、应保尽保,搬迁安置的5234建档立卡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的2540人。
三、后续扶持项目有序开展
(一)探索创新易地搬迁后续脱贫发展模式。针对搬迁村、搬迁户实际,因地因人施策,采取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的脱贫措施。如,北山乡在安置区廉租提供商铺21间,鼓励扶持有个体经营意愿、经验的贫困户自主经营超市、饭馆、压面铺等,年户均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逐显成效。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建设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已实施后续产业扶持项目13个 。其中,在工业园区购买一个扶贫车间,主要为服装加工项目,吸纳北山乡史纳安置区,川口镇幸福苑安置区,还有驮岭安置区640户脱贫搬迁户增收。已实施12个新建的后续产业扶持项目: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补短板资金284万元用于新民乡下山村、峡门镇阳坡村、甲子山村的后续产业项目;国家税务总局帮扶资金130万元用于实施新民乡毛拉山村后续产业项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56万元用于实施核桃庄乡排子山村、李二堡镇焦土村、巴州镇集中安置区胡家村后续产业项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398万元实施巴州镇下宣村、峡门镇巴子沟村、李二堡邦岭村,4个续建项目,新民乡毛拉山村,下山村,峡门镇阳坡村后续产业项目。甲子山村总投资265万元,基础设施已修建完成。今年以来,巴州镇、核桃庄、李二堡镇、新民乡等4个乡镇7村实施了后续产业棚圈建设续建项目,共计84万元整,资金为基础设施补齐短板资金。松树乡牙合村易地搬迁饲料加工车间设备购置项目,共计资金273万元整,其中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20万元、“十三五”易地搬迁结余资金153万元。
四、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入住
通过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两委、社区人才队伍,基层党建机制健全,新建村史馆14个、感恩碑20个、通过搬迁后前后对比,教育引导搬迁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采取上门服务、现场办公、集中办理等方式,办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3670套。通过方便快捷服务,让群众融入新环境、乐居新家园、成为新市民、共享新生活,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拆旧复垦复绿全面完成
民和县易地扶贫搬迁复垦涉及14个乡镇75个行政村,总计3670户138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6户5234人,非贫困户2354户8626人)。因新民乡、满坪镇、北山乡、李二堡镇、峡门镇、中川乡、巴州镇存在自愿放弃、未交保证金、一宅多户、无宅户、扶贫养殖等原因,我县实际拆处复垦户数为3279户,拆旧复垦复绿面积2777.7亩。截至目前完成拆旧3279户,拆旧面积2777.7亩,拆旧率为100.0%;复垦(复绿)面积2777.7亩,复垦率为100.0%。
六、搬迁后扶工作亮点纷呈
(一)搬迁对象精准把握“界限”。按照“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搬迁要求,对我县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欠缺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地区,精准确定搬迁人口,精准敲定易地搬迁村社,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中需要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建立完善一户一档、细化落实一村多策,做到了户有公示牌、村有花名册、乡镇有档案、县里有台账,实现了搬迁对象精准到村到户,精准搬迁不漏一人。
(二)群众自筹资金严控“底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为加快搬迁项目进度,积极引领项目乡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易地搬迁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集中用于新村建设,尽力为群众减负担,确保少举债。通过努力,核桃庄乡大库土村、巴州镇下宣村、李二堡镇马莲滩村等贫困户实现了搬迁零筹资、零举债。
(三)整乡搬迁成为全省“首创”。县委、县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做了大量工作,将北山乡整乡搬迁至史纳安置区,让1455户4939名贫困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0户1264人)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了群众进城住楼房的美好愿望。
(四)健康驿站成为村内“医院”。为了让群众看病就医“就近跑”、“少跑路”、“不跑路”,大库土村通过税务总局机关党委、所得税司和浙江省义乌市税务局党建联建,借助义乌小商品种类齐全、物美价廉的优势,联合创建“税务爱心健康驿站”,首批共筹集2.7万元资金,购置了制氧机、红外线理疗灯、中频理疗仪、心电图机等医用理疗器械,专门安排一名常驻全科医生。2021年9月,健康驿站开始投入使用。近半年以来,来咨询的村民达1100余人次,进行理疗的达200余人次。
(五)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为进一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高等教育、防止因教返贫,在大库土村实施“三年成才奖励计划”,以每年5万元的额度重点资助大库土村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于首批受资助的17名学生(10名高中生,7名大学生),每学年开学时一次性补助高中生平均每人1000元,大学生平均每人3000元,每学期结束时,如果受资助学生能够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的,按次给予1000元奖励。通过丰富的资助形式,不搞平均主义,激励全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同时积极借助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力量,以浙江省义乌市税务局、民和县税务局东西部联点共建为契机,先后为核桃庄乡中心学校的孩子们筹集了两批价值7.3万元的书包、文具、体育器材。借助税务资源,帮助学校筑牢素质教育基础,更好实现了‘志智双扶’,涵养了积极向上的学风。
(六)后续扶持发展有了“保障”。针对搬迁村、搬迁户实际,因地因人施策,采取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的帮扶措施。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资产收益+物业经济”、“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扶持方式,推动搬迁户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特别是北山乡整乡搬迁中,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土地流转、铺面租赁等举措,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解决北山乡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解决用工岗位1200个,解除了群众后顾之忧。
(七)宣传报道强化舆论“氛围”。邀请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深入搬迁村社挖掘特色亮点,今年在市级以上主要媒体刊登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报道10篇。特别是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民和县4939名群众搬出穷窝窝,贫困户变城里人”报道,在各大网站上转载点击率达56万余次。新华每日电讯版面头条登载的《搬出大山天地宽--青海民和易地搬迁见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