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关于民和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制约因素的思考
来源:    时间:2022年06月23日    

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现状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大项构成。据2021年调查统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6.9元,同比增长10.52%。从四大项收入增速来看,工资性同比增长5%,经营性同比增长15.66%,转移性同比增长23.71%,财产性同比下降0.88%;从四大项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占比54.35%,经营性占比27.75%,财产性占比0.25%,转移性占比17.87%。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顶梁柱,财产性收入份额极小,收入结构不平衡,不合理。

二、制约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利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带动农民收入增收潜力不足。一是从就业行业来看,大部分务工人员在交通运输、建筑、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二从就业区域看,本地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33.91%,乡外县内占12.17%,县外省内占35.65%,省外占18.26%。外出务工人员稳定性差,就业时间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时间不充分,岗位不稳定县域内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限,就近就地劳动力转移容量小

(二)农牧业经营成本上涨,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农业经营情况看,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投入成本上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不大,导致种植业收益变小。如今年上半年二胺4200元/吨,同比上涨27.3%;尿素3100元/吨,同比上涨34.8%;有机肥1250元/吨,同比上涨19%;从种子价格来看:小麦良种5元/公斤、马铃薯种薯2.5元/公斤、杂交油菜43.5元/公斤,玉米种子平均25元/公斤。柴油8.25元/升。化肥价格持续攀升,农户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产品获利空间缩小。从牧业经营情况看,畜牧业饲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从饲料价格来看:玉米价格为3000元/吨,同比上涨25.1%,豆粕价格为4600元/吨,同比上涨56.5%,麸皮价格2200元/吨,同比增长37.5%,苜蓿价格为3550元/吨,同比上涨14.5%,燕麦草价格为3500元/吨,同比上涨2.9%。从运输成本来看:养殖饲料多数依靠外来调运或进口,受新冠感染疫情及国际油价上涨物流费用增加。从三产经营情况看,农村第三产业经营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为主。受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和疫情防控影响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不足,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快递运输等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下降。

(三)财产性收入较小,对农户收入增长拉动不明显。农村财产性收入占比极小,村集体经济直接拉动财产性收入增长效果欠佳。农村财产性收入主要以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为主,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成为农村居民财产性净收入主要来源。相较其他三项收入增长动力不足,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理财观念上还不够“开放”“守财”观念根深蒂固,理财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

(四)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和思想观念落后。全县总人口43.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万人、乡村人口31.47万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2.67万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4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87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66人。31.47万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还多,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同时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处于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态,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薄弱。我县人均耕地资源缺乏,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5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0万亩,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为10万亩。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靠土地资源量的增加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不大。同时,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较好的主要有锦泰绿宝生福等公司,仅带动全县200牛肉干加工0.4万亩的饲草加工2万吨的有机肥加工。而适宜县发展的马铃薯蔬菜果、药材等农产品,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没有完全形成。

(六)就业人数和就业收入明显下降。受疫情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招聘需求下降、就业压力剧增、供需不接轨问题并存。从整体情况来看,城乡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城镇新增就业876人,完成了全年任务的46.1%左右,表面上看,按时间节点,完成了目标任务,但由于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商铺停业,大量人员无业可就同时,我县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点每年的劳务输出全市的30%,在劳务力转移就业上我们比其他县区有优势。但截至目前 ,转移劳动力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1.2%。技能培训的情况看,开展就业培训1600人,仅完成目标任务的30.7%。同时虽然没有详细统计,但因为经济下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务工人员收入比去年也有大幅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就业各项政策。一是继续深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特别是财政、产业发展等政策要和就业优先政策协同发力。持续加大对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调查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三是适当降低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门槛,提高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政策受益面。

(二)提高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聚焦产业优质、绿色、高效、节约的发展要求,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作物培训技术、标准化农田改良、规范化经营等全程技术指导。提高畜种养殖主体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带动引领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合理安排青贮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比例,提高种收一体化系统效率和全株玉米产量,加强饲草种植的规范化管理。 

(三)适当放宽项目用地政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的加大,农村新兴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用地的形态、规模和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而原规划的用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兴产业发展,急需整合农村建设用地释放发展用地空间。建议优化村庄布局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合理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切实发挥土地政策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同时,按照布局合理、发展有序、商品质量良好、市场容貌整洁、市场交易兴旺的标准,加大相关资金倾斜和项目支持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大小适中的乡镇农贸市场。

   (四)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是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蓄水、灌溉能力。利用财政贴息政策、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本着“短期、小额、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民发展“短、平、快”项目。(编校:甘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