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和县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围绕“牛、羊、菜、果、花”等特色产业,坚持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做深高原粮仓、瓜果之乡、蔬菜基地三篇文章,持续丰富“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循环农业新内涵,把东部门户、农业大县优势转换为助推“三农”工作的强劲动力,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县完成第一产业15.3亿元,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7元,增长10.5%。粮、蔬、果产量分别达39万吨、12万吨、14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34万吨、40吨、8600吨。
全面夯实循环农业发展基础。始终坚持“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产量有保障、全膜玉米不减少、特色作物创品牌”的原则,围绕“稳粮、促畜、优饲、强果、育特”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全膜玉米、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牧场等富民增收产业,建成隆治苹果、北山马铃薯、大庄转导牛羊、中川隆治生猪、总堡官亭设施果品蔬菜等一批特色种养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村125个。成功打造30个马铃薯百亩示范田、4个油菜千亩示范片、15个小麦百亩示范田,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7%。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累计投资3.4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9.76万亩,铺设管道180.44千米,改良土壤9.51万亩。全面完成12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扎实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回收农田残膜2700吨,回收率达90%。健全种质资料保护体系,9个品种通过省级审核。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定工作,累计认定绿色食品2个、农畜产品地理标志4个,注册“名禾”“紫斑”等特色农畜产品商标50个。
不断完善循环农业“民和模式”。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持续稳定30万亩全膜玉米种植面积,2021年全膜玉米总产量达14.55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8.44%。充分利用30万亩全膜玉米秸秆,积极发展饲草产业,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个,青贮池6058座66.42万立方米,玉米秸秆年产102万吨,优质饲草生产和玉米秸秆加工59.7万吨,饲草转化率达58.2%以上。坚持把发展饲草产业作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壮大的保障工程来抓,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2家,培育养殖大户1834家。草食畜饲养量达44.39万头(只),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全县建立了“玉米→秸秆→养殖→肥料”的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了30万亩全膜玉米、102万吨玉米秸秆、5829个家庭牧场的“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循环农业“民和”模式。
持续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循环农业触角,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积极培育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累计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35家,带动农户2.91万户。认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认证无公害肉羊等生产基地13个、无公害农畜产品20个。培育“青海阿牛哥”“穆蜂斋”“马营陈醋”等特色农产品品牌10余种。以民和电商产业园为核心,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常态化。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2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25个,乡镇电商覆盖率100%、村级电商覆盖率40%。牛羊肉、马营陈醋、隆治苹果等20多种民和农特产品通过电商畅销全国,累计实现“工业品下乡”1200万单6亿元,“农产品进城”160万单8000余万元。(编校:甘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