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局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与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合点,精准发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以“民生温度”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质量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度”。深入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践行初心使命,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开展了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排查整改隐患住房。二是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外适龄儿童全部享受完整的义务教育。三是持续实施健康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深入推进“拧水龙头”专项行动和水质检测工作,进一步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紧事,真正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搬迁群众发展有“温度”。始终坚持“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的工作理念,一是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扶贫车间、规模养殖等举措,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扶持搬迁群众发展,进一步解决群众就业难、难就业问题。二是不断完善光伏、东西部协作等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扶持搬迁安置脱贫户(除兜底户外)发展到户产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服装加工易地扶贫搬迁车间。在史纳安置区建设后续扶持扶贫车间、便民超市等,新民乡下山村、西沟乡马家河村、中川乡盘格村、峡门镇阳坡村和甲子山村原址各建设后续扶持养殖畜棚,在史纳和驮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同时,举办农民进城务工招聘会。通过强有力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后劲,调动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性。
聚焦到户产业后续跟踪监测,持续做好稳定增收有“深度”。紧盯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和突发重大灾难户“三类人群”,全面深入开展督查,查找问题,补齐短板。一是综合运用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培训、防贫保险、民政低保、扶志扶智等帮扶措施,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困难群众,有效防止返贫致贫。二是聚焦到户产业后续跟踪监测,制定下发《民和县扶贫产业后续跟踪监测方案》,分类施策,对标帮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三是抓好稳定就业。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消费帮扶工作。借助“扶贫 832”等平台,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不断帮扶群众增收创收,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工作亮点有“广度”。一是积极打造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产业基地。遴选上报基础条件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发展前景广阔、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并在里长垣投资打造乡村振兴创业园。二是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储备。组织各乡镇、各部门积极申报乡村振兴项目。截至目前,已申报项目600余个,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正在组织录入项目库。三是做好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衔接。继续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确保定点帮扶工作有序衔接、平稳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