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教师节专题】海东日报|一个人坚守一所学校35年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10日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夏家河村距离民和县城30多公里,属于半浅山地区,是典型的贫困村。1984年,高中毕业的夏明德以民办教师的身份来到古鄯镇中心学校夏家河教学点任教。这一教,就是整整35年。30多年来,他不仅仅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校长、老师,也是保姆、门卫、保洁员、保安……

当年的夏家河小学,在夏明德记忆的最深处是残破的土墙、破败的课桌凳子,没有黑板,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简陋的学校环境使他至今难忘。

“为了绿化校园、优化环境,我在校园种花种草种树,利用三年的时间在学校四周布置文化墙,先后五次修建了学校三面围墙,粉刷了教学楼,处理了教学楼屋顶,尽我所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过去的经历,夏明德记忆犹新。

当年,因为村里部分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淡薄,使得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然而艰难的办学环境却更加坚定了夏明德的教育信念,哪怕条件再差,他也依然坚持传授知识。“我自己是残疾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这个民办教师转正了,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也始终把教师这一行业看成自己的生命,总要为村里人做点什么,心里才能踏实。”夏明德说。

2006,夏明德萌生了新建教学楼的想法。于是他找到夏家河村的企业家石吉元,在石吉元和民和县教育局的共同支持下修建了现有的教学楼,配套了80套新桌凳和学生校服。夏明德说,只要以校为家,把学校里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办,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村里的日子好了,学校也变美了,夏家河这个1000多口人的村庄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这是教育脱贫最根本最真实的写照。

读书,是农村孩子的一条重要出路,回顾30多年的教学生涯,夏明德最想回馈给家乡的,也许就是这条“教育之路”。如今,面临退休的夏明德依然忙碌着,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才能放心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