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和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及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之后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争创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民和新路。
坚持顶层推动,统筹五大振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行动指南,通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等,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筑牢思想根基。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相关县
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各行业部门及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延续“双组长”制和“一线工作法”,高位推动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在设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同步设立产业振兴、组织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安治理七个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由1名县级领导任组长,重点业务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为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坚持农业奠基,推进产业振兴。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建成隆治苹果、隆治软梨、北山马铃薯、甘沟和满坪等乡镇中药村、大庄和转导等乡镇牛羊、中川和隆治等乡镇生猪、李二堡和峡门等乡镇散养鸡、总堡和官亭等乡镇设施果品蔬菜等一批特色种养产业和“一村一品”,共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村125个。古鄯山庄、官亭喇家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隆治乡乡村振兴示范乡建设全力推进。特色种植、牛羊养殖、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青绣产业、乡村旅游等脱贫产业持续巩固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33万元。东西部协作更加广泛,成功举办无锡市农副产品推介会,农特产品再进无锡获百万元订单,滨湖区3家企事业单位食堂引进民和拉面。
坚持引育并重,推进人才振兴。一是突出人才支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扎实开展“百名人才下基层”活动,每年组织10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到村开展技术服务。结合“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项目”行动计划,成功申报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人才2名,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才4名。二是突出政策引导,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一对一”联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9名。结合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首个跨省区抓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教育和党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地人才交流互通有无。三是突出人才引进,激发人才工作活力。积极对接省外高层次人才,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柔性引进医疗卫生领域高端人才团队1个、医学博士4名。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医疗卫生领域高端人才签订柔性引进协议,成功申报“ ”领军人才,填补了全县高端人才领域的空白。
坚持铸魂塑形,推进文化振兴。一是培育系列节庆文化产品。“青海年﹒醉海东”“民和民乐闹新春”“民和情﹒夏秋韵”等品牌文旅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首届河湟牡丹、郁金香文化旅游节,形成以少数民族民俗、农业主题、传统节日、非遗主题和文化旅游等活动为主的五大类文化节庆产品。二是打造多种文化传播载体。建成喇家遗址博物馆、土族纳顿传习所、七里寺花儿传习所、下川口村史馆等文化场馆,出版《土族民族文化大观》《七里寺花儿集》等非遗记载图书,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有效。三是健全文化生产性保护机制。依托七里寺、峡门、西沟花儿会,延伸发展“七里花海”旅游产业,积极宣传土族纳顿展演、禹王传说和黄河文化景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发展“协会+合作社+农户”非遗商业化运营模式,建成土族刺绣扶贫加工车间,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振兴。国土绿化大会战深入开展,绿化国土8.2万亩,栽植苗木60.5万株。川海大桥延伸段、东垣小学周边等区域再添新绿,新增绿地面积52.1亩。马营、古鄯城镇绿化和黄河临津古渡等区域绿化美化扎实有效。洒水降尘和建筑工地“八个百分之百”控尘抑尘措施有效落实,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5%。川垣新区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完工,湟水流域巴州河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基本建成。官亭—中川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中川污水管网加快建设。河湖“清四乱”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黄河、湟水河水质达标出省。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27个图斑完成整治并通过市级验收,7家矿山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一是高质量完成全县312个村、17个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社区)“两委”班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挂牌成立全县第一所农村党校,选派181名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省市培训班,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三是严把选派条件关、人选来源关、人员构成关,采取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方式,继续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68名、工作队员195名,同时协调中央、省、市相关单位选派第一书记57人、工作队员55人,确保了定点帮扶工作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四是实施“党建共创+惠普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与金融部门合作签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党建共创合作协议》,制定《民和县“党建共创+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形成“政、银、农”三方合力。(编校:甘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