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来源:    时间:2021年03月16日    

民和、红古两地地缘相接、山水相依,共处民和盆地,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要津,民间交往由来已久,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河湟文化。民和北山、红古窑街有石英石、煤炭等丰富矿产资源。在明代,河湟间著名的李土司、祁土司家族就与以军功著称的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世代联姻。特别是青海民和李土司家族与连城鲁氏家族三代联姻,持续了一百多年,对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过一系列重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09国道、京藏高速、兰青铁路、兰新高铁贯穿两地,两地区位接紧密。特别是川海大桥、享堂大桥、团结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两地重要通道陆续连接,跨行政区交通联系通道初步形成;


两地群众跨区购房购物等消费日趋频繁,联系日趋紧密,加速了两地的交流往来、交融交合。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和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大与红古区的沟通衔接力度,多领域合作取得突破进展。合作交流互通有无。两地党委、政府积极互访、精准对接,就深化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达成共识。联合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7次,行业部门交流合作60余次。两县(区)委联手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县级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共同编制完成《甘青区域合作(民和-红古)先行区发展规划》,明确了交通互联、生态共治、产业互补、市场互惠、民生共享等领域具体合作事项。同时,我县在甘青两省率先成立区域合作发展办公室,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及甘肃相关县区的沟通,全力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一河清水共享共治。积极与红古区合作推进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两县区签订《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工作机制协议》《跨界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协议》和《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方案》,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水电站检查和水源地水质监测不断深化河湖长专项合作,加快推进智慧河湖建设探索推进区域水权交易制度,两地河湖监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守护湟水河水晏河清、长久安澜。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投资4.8亿元的川海大桥、投资1200万元的享堂大桥、投资7615万元的团结大桥、投资1.3亿元的民小公路下川口特大桥、投资9300万元的川垣北路至G109连接线等交通动脉相继建成通车,联系紧密的跨区交通路网初步形成,同城融合发展空间距离不断拉近。目前已开通跨省公交线路2条,共投入31辆新能源公交车,每天运营225班次,并同步规范了两地出租车运营投入共享单车1000余辆,民和-红古同城生活显现新格局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红古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我县总堡乡哈家村流转土地200亩,承包总堡垣设施基地温室64栋中川“黄河彩篮”基地温室103栋,用于松茸菌、辣椒、西葫芦等蔬菜种植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期间,两县区蔬菜、牛羊肉等市场供保得到有效互补。充分挖掘两地旅游合作潜力成功举办农特产品“采摘节”百姓大舞台、“河湟之旅”半程马拉松、“春节联欢晚会”、书画、摄影、刺绣展等活动。项目合作精准谋划。立足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合作发展,我县初步谋划了“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10大类42项,总投资92.7亿元。其中,交通项目10项,总投资30亿元;水利项目10项,总投资10.2亿元;城市建设项目6项,总投资5.1亿元;生态项目1项,总投资0.5亿元;农牧业项目6项,总投资12.3亿元;文旅项目1项,总投资5.4亿元;教育项目2项,总投资3.2亿元;卫生健康项目1项,总投资1.3亿元;商务项目7项,总投资14亿元;工业和信息项目4项,总投资10.7亿元。社会治理协同推进。针对两省交界城乡结合地带,两地积极对接,联合整治煤炭交易场所,合力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签订了《民和-红古警务协作机制》《禁毒工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了“联管、联排、联调、联防、联打”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红古区融媒体中心驻民和记者站在我县挂牌成立,同步开设“川海进行时”“县区共发展”等访谈栏目。签订《民和红古教育先行区建设合作协议》,我县教育系统选派10名中层干部赴红古进行挂职学习,同时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此外,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跨区域医保、“三化”治理、异地就业等方面两地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两地“一网通办”试点和“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编校:甘宗林)